项目名称:新岛医院(New North Zealand Hospital)

竞赛时间:2013~2014年

设计单位:Herzog and de Meuron

设计时间:2014年

计划完工时间:2024年

项目地点:丹麦,希勒勒(Hillerød)

在欧洲考察-丹麦站,我们到访了新岛医院项目现场,院方与来自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该项目的目标及设计理念。国内两位设计专家就此项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院方(左一)讲解

设计师(左二)讲解

讲解现场

丹麦新岛医院(New North Zealand Hospital)被自然环绕,中心有一个花园。建筑水平和起伏的形式与医院在广阔的丹麦景观中的位置相呼应。水平建筑是一种适合医院的建筑类型,因为它促进了交流:在不同的部门,员工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治愈患者——而工作。新医院将克服传统的业务界限,在丹麦过去几十年里,那些使用功能主义语言的高大医院很少能实现这一目标。

项目施工现场


建设的初衷: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

在丹麦,新岛医院是个大工程,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and de Meuron)在15年前承担了该项目的设计。从世界地图中可以看出,丹麦是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设计师要完成一个投资和规模在当时都堪称宏大的项目。

建筑与环境

该项目之前的40年间,丹麦没有大型的医疗设施。在全国分成五大医疗区域后,丹麦的医疗设施才开始了系统规划和投资建设。这五个区域都有一套独立的医疗服务体系,新岛医院处在五大区域的哥本哈根首都圈范围内,而且是首都圈内唯一的大型综合医院项目。

新岛医院的建设有两大目的:一是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二是大幅提升医院的运行效率,医院建成后运行效率要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的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强调,建设该医院的目的是为了让其取代周边小型的、专科的医院,而不是补充,这家医院建成后,原来的老医院就要关闭或卖掉,或用其他的用途,专业医生集中到新岛医院提供医疗服务。

这样的医疗设施布置模式,除了哥本哈根首都圈,还有奥胡斯(Aarhus)地区,这是丹麦最大的两个医疗区域。

医院与环境


丹麦医疗服务发展的三阶段

在丹麦医疗服务的发展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2010年)是传统医院模式,即患者被动接受医生的治疗或住院安排。

第二阶段(2010~2020年)医院发生了转变,开始提供专科医生的治疗服务,不再强调住院,而且这个时代的患者已经会用谷歌或其他网络手段获取疾病知识,判断自己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不再盲目听从医生建议。

第三阶段(2020~2035年)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医院的服务和建筑空间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疫情之后,人们越发感到技术革新为医院带来了更多的创新路径,这个时期医院正朝着一个医院中心的发散式发展,30%的患者是医院通过视频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而设计也应该顺应医院新的发展趋势。


空间的形成:关注使用者体验,不像医院的医院

有别于传统的医疗建筑形式,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要设计一座具有世界代表性的新医院建筑。项目位于哥本哈根以北25英里的希勒勒(Hillerod),是一幢125,00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新医院将有570间病房,20个专科,为大约310,000人服务,年门诊量为3万人次,有4,000名工作人员。

环境位图

2014年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从新岛医院设计竞赛的决赛中脱颖而出,作为2002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该事务所有很多流行的建筑作品,尤其是在中国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但这家事务所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鲜有涉猎,瑞士巴塞尔康护疗养中心是反响不错的案例。虽设计方面经验不足,但业主却很有建设经验,同时也敢于冒险,他们一起积极探索下一代医疗建筑,因此设计和业主经历了很多的探讨和磋商过程。

双方达成共识就是“医院不应该设计得像医院”,这也是业主收到事务所的第一个设计概念,设计理念迎来创新化。设计打破以往医院一条走廊串联的形式,更关注使用者的体验。场地地处城市郊区,周边视野开阔。

体量的形成(左:传统医院设计模式,中间一条走道,两边都是病房,人们从核心到达各点的距离比较远。右:四个主要的红色核心都往里汇集,这样患者从首层会较快地到达这些节点,提高流线效率,同时用曲线柔化了整个建筑的步行感受。)

设计很重视空间利用的效率,经过精密计算得到建筑空间的大小,在设计师看来,空间能够使用的权力比空间的所有权还要重要。项目的空间可以灵活分割,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功能。

功能分析图

在多功能中心,设计将急诊、日间治疗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除了主体医疗空间,还有一栋用于儿科的治疗和接待建筑,主体和这栋建筑之间通过地下通道联系。建筑设计的工具和图表不只是在设计期间能帮助设计师了解项目概况,在后期运维也能协助医院管理者更好地使用这栋建筑。

功能的分布(两层楼的检查和治疗区构成了一个基座,基座上沿周边布置了两层楼高的带状病房,形成了一个大型的中央花园)

主体建筑有两个层次架构,上面是两层的病房,中间主入口后是一个门诊的诊区治疗和透析空间以及餐厅,再往下一层是重型的医疗设备、ICU、手术空间。


在森林中的一座展览馆,人性化的尺度与视角

建筑有了一个让人愉快的昵称:“在森林中的一座展览馆”,这是长在自然中的一座庭院,他通过这4层的尺度和不规则的形状与周围环境进行一些功能上的互动和融合。

屋顶花园

人性化的尺度与视角

整体建筑布局呈现宽窄有致的变化,建筑外围靠近森林湖泊,这是一处自然景致,内部每个庭院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庭院是设计一方面引进自然光线,另一方面让患者移步异景。设计让内部庭院和外部自然融合,让患者同时看到内外景致。

患者、访客和工作人员到达医院中心。中央大厅连接到四个主要的垂直流通节点,并在大型弯曲庭院之间延伸,提供与自然和日光的连续连接

治疗区域的轴对称允许功能灵活性和明确的方向

为了让裙房能得到充足的光线,二层的顶上设置了很多规则形状的透光孔。首层的布置给人的感觉像城市空间,没有生硬的科室划分,到处是庭院和广场。设计师的初衷不是要建造独立的建筑,而是要让建筑融入周边环境和人文之中。建筑的设计尊重人体尺度和行为学理论,因此医院也从单一的救治场所转化成了融入社区的一部分。

医院就像一座城市,内部公共街道和服务网络连接了最重要的功能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不只体现在水平方向,更体现在立体层面上。建筑的主入口设置在中间部位,入口的地平面在人靠近建筑的过程中是逐渐升高的,当人走到建筑入口附近,建筑展示在人的面前的可能是二到三层的体量,而不是四层,这样的设计就是从立面上处理空间的过渡,减少建筑的压迫感,让建筑体量看起来更小。

开放性与标准化设计

医院内部还有一些专为不需要救治的患者或家属设置的公共空间,这里有很多艺术品和展品,中间的庭院景观不是医院员工的专利,其对公众开放。走建筑中,阳光是人们的向导,所到之处无不充满亲切,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开放性。

室内外的融合

而针对住院的患者,一方面要让患者尽量使用医院的设施,另一方面要避免患者使用过程中,产生安全风险,这两方面要达到平衡。

左:标准病房图,有病床和家属坐的空间,外面设置阳台。右:儿童病房,增加父母在病房住下的空间。

设计概念的演变是从有机无规律形体,慢慢转向标准化和模块化。建筑不是艺术化的雕塑,而是承载实际功能的空间。建筑设计不止是建造建筑,设计只是开端,后面更应该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和弹性化的发展。

材料

室内材料色彩选择摒弃传统的白色,大量采用温暖的木色,用家庭和卧室的理念设计医院的室内空间,带给人们家一样的舒适感。这种色彩的设计延伸到外部,减弱人们对医院的古板印象,改善空间感受。

病房室内色彩的设计

材料在不同的诊室中运用,不只考虑的色彩给人的感受,同时也考虑了洁净度和其他医疗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变换不同的材料尺度将家庭感的氛围空间带入医院,像小尺度的接待台,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而大尺度的屋顶又让人的视线豁然开朗,从而营造空间的韵律。

景观

因建筑场地建设需求,场地的一些植物被破坏,但等建筑建成后,还会将原来的植物栽种回来。植被覆盖不仅是在建筑的周围,还延伸到了屋顶花园,将自然与建筑融合。

2023年4月拍摄,建筑的进展


行思观点

谷  建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睿谷设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总建筑师,江苏省设计大师

从平面看,新岛医院流程动线很短捷。从立面上看,海莱乌和新岛医院都是躺平的,这也是欧洲医院的潮流,夏里特医院是东德时期建造的,中国医院还在往空中发展,一是因为土地紧张,恐怕也有观念上的不同。

李维东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院长,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丹麦新岛医院有4层高,首层和二层是门诊、医技,三层和四层是病房,每层4个护理单元。整个建筑以“舒适宜人、提高效率、拥抱自然”为设计理念。在第三层,四叶草围合的屋顶花园成为共享的公共区域,建筑师着力于打造一个社区而非一个机构,并且这个社区是以寓意“森林中的展览馆”建筑形象出现。

四个护理单形成的四叶草平面,全部单人间,交通体系很少有死胡同,平面的标准化和灵活性也有很好的平衡。据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分析研究,这种方式能提高8%的效率。从这一方面看,多护理单元模式有优势,并且不用建筑高层就能满足床位数。

1996年,卫生部曾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医院设计学习班、邀请了英国建筑师来讲课,他就主张医院多层水平方向发展,要优于高层发展,讲了许多案例,实际上是Nucleus和Harness的翻板。当时觉得这种方式不适应中国医院发展。现在想来,他的观点有还是有前瞻性的。

一是如郝晓赛教授讲医院建设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神而建,第二阶段为医而建,第三阶段为人而建。多层建筑更容易创造舒适、健康怡人的空间及环境。

二是从长远来看,低层多体块的建设方式,更适应医院的功能改造和调整,甚至随着医院的萎缩,有一部分空间改为非医疗用房,而高层医院在这方面灵活度就差不少。

目前,国内1000床以上的医院,全部是多层建筑的案例也有,但少之又少。在下一步医院建设中,我们要引导政府部门和医院对这个趋势有所了解,自身也要积极思考和探索医院低层化前提下,如何满足规划部门的指标和医院的规模及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