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气”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政治词语,她只是要求我们的品牌理念要更吻合大众的理念,品牌传播方式要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品牌传播内容要更切合大众的需求。

一言以蔽之,所谓接地气,就是:说人话,办人事,贴人心,近人情。

被恩格斯赞为“远东最具有商业气息的城市”的汕头市依海而立,靠海而兴,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更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美称。

位于繁华市区的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于1863年,前身为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会创办的汕头福音医院。可与市内其他综合性医院相比,这所历史悠久的医院占地面积只有23亩,是汕头市最“袖珍”的三级医院。

在医院的楼顶上伸头张望,不远处就是汕头市中心医院和汕头市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打车不到一刻钟的距离内还有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一批在汕头极具影响力的医院。在这个弹丸寸金之地,医院如何在强手林立的医疗服务市场中叫响品牌,做大品牌?

医院品牌宣传部门决定用接“地气”的方法,用情感的共鸣和地方文化元素来唤起这座城市对一个医院的记忆,增加老百姓对医院品牌的亲近感,在点点滴滴的理念催化中,让老百姓记住医院、信任医院,喜欢医院。

一、第一个方法是“亲乡土”

他们梳理了医院的就诊患者信息,发现大多数患者来自于潮汕当地,要在他们的心中打下医院品牌的烙印,让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喜欢看,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身段,让医院品牌理念像潮州功夫茶、潮汕英歌舞一样融入他们的生活,有亲情、有人情。

潮汕地区自古有吃河豚的传统,大吃货苏东坡曾为此写过一首《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他两眼馋馋的盯着江水,焦急的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时珍因此叮嘱世人“修治得法益人,修治失法杀人”,在加工剖割河豚时,务必注意将有毒部分除净,并且高温长时间烹饪。

可惜吃货们太性急了,食用河豚中毒的事件每年都时有发生。各家医院和媒体为此每年都会推出相应的健康科普知识,请吃货们不要冒险。这样“吓唬”人信息太多了,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听得进去的太少了,每年有关河豚中毒的新闻都屡见不鲜。

这次,又到了“一拥河豚千百尾”的季节,汕头市各大医院都陆续有不慎河豚中毒的患者入院抢救。医院决定推出一篇科普新闻,在提醒老百姓别瞎吃的同时,告诉大家医院有“起死回生”的技术实力。

怎么提高这篇新闻的影响力和品牌传播力呢?

他们的做法是:讲“潮汕话”,有“潮汕味”。

河豚在潮汕话里叫“乖鱼”,他们就将新闻标题改为“乖鱼并不乖,误吃会丧命”,这个“潮汕味”的词一下子让当地老百姓觉得亲切,也吸引到了外地读者的好奇。

在这个吸睛而有趣的标题之下,他们没有一本正经的做宣教,而是用潮汕老百姓喜欢的戏剧风格给老百姓讲故事: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乖鱼”的故事……

主演:乖鱼 / 市民黄女士

类型:惊悚 / 科普

剧情介绍:市民黄女士,今年54岁,汕头达濠人,一直喜欢吃河豚鱼(潮汕地区俗称“乖鱼”)、自诩懂得乖鱼做法,常在菜市场上买了乖鱼回家烹煮。那天早上,黄女士照常在市场上买了几条乖鱼回家烹饪,中午食用后不到10分钟,黄女士就出现了头晕、口腔、舌头发麻、四肢无力等症状,接着逐渐出现下肢无力,并进展为全身无力,随后还出现了声音嘶哑、气促等症状。黄女士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乖鱼中毒了,赶紧让家人把她送到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

这种本土化的语言和细节满满的实例吸引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一经推出,就被汕头多家媒体转载采用,并引得其他同行纷纷效仿,医院品牌在这起“事例推广”中赚得喜笑颜开,成为医院品牌宣传界的一则美谈。

二、第二个方法是“凑热闹”

高考是一生中的大事,每年的高考都会引起神州大地各方关注,围绕高考这个热点话题,每年都会有大量“蹭热点”的新闻和文案,可这些应景之作不仅俗套无味,而且转瞬即逝。如何做的让人不仅爱看,而且过目不忘呢?

他们决定不仅仅要“蹭热点”,更要“凑热闹”:

要用吃瓜群众对高考复杂难忘的情感记忆,把大家对峥嵘岁月的记忆和感情,巧妙的移接到对医务人员的认可和对医院品牌的认同之上。

医院策划了一个看似讨巧却不省心的活动,他们选取了医院里在不同时代参加过高考的医护人员,拍摄了八张照片,附上他们的“口述”式的高考回忆,讲述大时代背景下,那些生活在汕头的小人物的命运变化。

这些生活在潮汕老百姓身边的高考亲历者,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表达出对时代的感激和对医疗事业的信仰,不仅可敬、可叹,更可信、可亲。

这八张照片推出后,引发了汕头市民的情感共鸣,纷纷转发点赞,还被丁香园、医学界、搜狐网、南方网等多个媒体平台转载,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在这种“凑热闹”的共鸣中,医院华丽而低调的完成了一次品牌升华。

第三个方法是“套近乎”

品牌植入不能霸王硬上弓,只有共同话题才有共同情感。挖掘本乡本土老百姓感兴趣的身边典故,更能产生共同话题。在医院院庆之际,他们收集到了一套1863—1949年历任院长的工作报告(手稿)。

在这份辗转多国的手稿上,你我看到的可能只是医院百余年来的执着奋斗,琢磨如何借此宣扬一下医院如何历史悠久医德传承。可他们还看到的是汕头市百年的沧桑,看到的是几代汕头人民的自强不息。

一份手稿院史不过是偌大一个城市历史的小剪影,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粒砂石,向老百姓单单讲述医院的历史引发不了多少人的兴趣。只有挖掘共同话题,激发汕头人的记忆和兴趣,才能形成医院品牌和潮汕文化的融合升级。

他们开始将这份手稿中涉及的汕头历史名人、城市变迁、市井悲欢进行提炼,通过各类平台进行传播。因为这些内容的稀缺性、可读性,这些内容很快成为潮汕街头喝功夫茶时的谈资话题。

诸如这一张老照片:记录的是1903年2月6日,“潮汕第一富户”陈承甲(又被称为:陈雨亭)参加医院落成典礼的画面。

在潮汕老百姓记忆里,这位传奇人物是一个人生逆袭的楷模。他少时家贫,从当伙计学徒开始,逐步经营,最后产业遍布四省,富甲一方。他热心公益,常称“与其贵时间与金钱于恶俗而害子孙,莫若修桥造路抚尬孤寡以利众。”因为他在潮汕各地修桥修路、建造雨亭多处,故被老百姓尊称为“雨亭爷”。

1902年,他向医院管理方捐献6000大洋扩建院区,新医院落成时,他被推举为典礼主席,时人又称医院为“雨亭医院”。因陈承甲在汕头遍施公益,留下汕头市第一中学等多个城市印记,这段史料推出后深受老百姓的关注和欢迎,更被官方引录,让医院成为城市名片。

抗战胜利纪念日之际,医院再次发力,节选了抗战期间时任医院院长贺尔德的工作报告进行披露。在这段手稿中,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医院医护人员在炮火中救死扶伤和汕头民众遭受天灾人祸、流离失所的难忘历史。

这段珍贵的史料很快吸引到汕头本地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他们主动介入,以“尘封70多年的回忆:市二医院院英国院长记录抗战汕头”为题进行多方报道,让医院成为汕头市民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话题。

在共同的回忆里,医院与老百姓越走越亲。在群强环伺的环境中,这所袖珍医院年门急诊诊疗突破32万人次,年均增长4.54% ;出院人次突破2万人次,年均增长3.86%;被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为广东省首家地级市应急医院,晋级为中国医院品牌建设大赛“二十强”单位。

医院品牌建设需要激情,更需要冷静。

与其好高骛远的贪图“国际化”、“中心化”,不如认真度量,明确服务半径,立足服务群体,脚踏实地的做点让老百姓看得着、摸得着、够得着、接“地气”的实事。

何必劳师袭远、兴师动众、挥金如土,求什么声名远扬,誉满八方,只有一方老百姓把您的品牌当做自己的品牌,只有他们对您有如亲人般的信任和爱护才是品牌最大的荣耀和奋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