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意见》设定的“推动重点建设医院的医疗水平、高层次人才数量、科技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争取到2022年建成1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新增2~3名院士、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全国百强医院达15家以上;粤东西北地区重点建设医院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水平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全省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建设目标,综合考虑推动若干家高水平医院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医院,有效解决我省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布局等原则,依据全国百强医院排行榜,充分考虑区域布局以及医院的服务范围、医疗服务能力、学科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等因素,以及省高水平医院评审专家的意见,遴选出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共13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总目标:打造一所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

平台建设

1.打造3个临床诊疗中心(院中院)和1个检验检测平台:精准肿瘤诊治中心、心血管病中心、妇儿中心、检验检测中心;

2.新增省部级平台2~3个,国家级平台1个。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平台RNA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牵头或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平台:国内一流的I期临床试验中心1个、牵头或支撑1个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2~3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平台:打造1~2个临床免疫领域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冲击国家实验室;公共平台:打造1个高端生物样本库、1个动物研究平台、广东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综合评价中心1个。

3.教学培训平台:打造模拟医学教育平台1个、牵头各种专科联盟多个;新增规培基地2~3个;牵头药学联盟1个。

人才建设

科研建设

1.研究方向与团队:瞄准国际前沿方向,由顶级领军人才领衔,形成3~5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大团队。包括RNA医学研究团队、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团队、生物治疗研究团队、医学生物材料研究团队、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等。

2.承担大项目:承担科研经费1.3~1.5亿/年,国家级项目80~100项/年;争取牵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1项,获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3~5项、国家自然重大重点项目3-5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15项。

3.产出大成果:牵头诊疗指南、标准、共识10~1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0篇/年,其中顶级期刊文章(IF>10.0)>15篇/年;获得1-2项国家科技奖,专利>10项/年,实现1项成果转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总目标:力争3年3个专科进入全国排名前十,5年5个专科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平台建设

力争在5年内建设一个肝脏疾病国家级科研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个脑病区域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一个免疫性疾病诊治中心,主导或参与疾病诊治国家指南和行业标准制定或修订,带动区域内医疗诊治水平提高。

人才建设

5年内力争培养或引进院士1~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长期)、国家杰出青年、万人领军2~4人;青年千人、青年长江、国家优青、万人青年拔尖5~8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约40人。深化医院优秀青年-杰出青年-领军大师“三位一体”的人才孵育工程,建成由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组成的具有活力的人才储水池。三年内,形成一支以研究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

科研建设

5年内,基于医院在肝脏疾病、脑病和风湿免疫三个研究方向上形成的技术和临床优势,将三个研究方向的影响力提升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在相关领域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平台建设

1.数据库建设:逐步完成重大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底病、角膜病)的人群流调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眼科影像数据库、患者随访中心数据库的整体建设,协助网络成员单位进行数据系统的升级改造,依托中山大学超算中心(天河二号国家超级计算机),打造国际标准的国家眼部疾病医疗信息中心数据库。

2.临床药理基地的建设:推动内部监督管理以及第三方独立监督机制,保证临床研究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开展,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实施各个环节包括研究立项、伦理审查、信息追踪、样本登记、转化研究、信息挖掘、统计分析的全程动态质量监控。带动网络成员单位成长为省级或国家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人才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眼科临床研究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临床研究项目支撑人员和临床科研管理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我国眼科临床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

以网络建设为支撑,推动成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以国际合作为纽带,引领世界眼科临床新发展。

以医研企协同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总目标:建设立足华南、辐射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口腔医学诊疗及科研平台,自主研发一批突破瓶颈的关键核心诊疗技术,引育一批创新型口腔医学临床科研领军人才,产生1~2个产业带动性强、技术自主可控、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科技成果成果,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提升1~2位,稳居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医院百强,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平台建设

以广东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华南颅颌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和口颌系统修复重建材料与技术研发中心为代表的口腔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以临床大数据为核心,建设口腔疾病精准医学大学科平台,设立口腔颅颌面畸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牙体牙髓病等多个专病临床研究中心,建成以口颌功能精准修复为特色的国内一流的临床诊疗规范化示范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

以物联网+智慧医院为导向,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前沿优势,建设精细化医院管理平台,构建华南数字化口腔慢性疾病防控和远程诊疗体系,形成三级推广网络,打造创新型口腔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圈。

人才建设

力争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项目获得者3~5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2个,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40~50人/年,继续做好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的人才引进;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或优青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称号上实现零的突破,5年内引育汇聚一支以“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或优青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医学人才队伍。

科研建设

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口腔医学基础-临床问题的研究,形成3~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组建2~3个由千人计划、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为代表的学术领军团队,承担一批有专业特色,体现国家医疗战略意义的标志性项目,产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总目标:到2022年,力争将医院建成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世界一流的(简称“三最一流”)癌症中心,综合实力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进入前十。

平台建设

在目前已建成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的基础上,争取再建设并获批“三大平台”:

1.国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建广东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引领全国肿瘤诊疗技术发展方向,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争取获得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资格认定。

3.肿瘤学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肿瘤学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并争取获得国家通过。

人才建设

争取培养1~2名院士或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培养2~3名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 “杰青”,1~2名南粤百杰,2~3名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或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引进2~3名“青年千人”,引进中山大学“百人计划”5~10位,并培养3~5名临床医学领军人才,临床博士后进站每年50名左右,科研博士后每年进站40名左右。

科研建设

围绕肿瘤的起源、发生发展及异质性等前沿科学问题,实现若干重大理论突破,形成系列原始创新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为新型抗肿瘤药物和诊断试剂盒的研发提供关键靶点和技术,带动广东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制定广东高发和特色肿瘤早诊早治早干预和精确治疗方案,辐射广东乃至泛中南地区的医疗机构,提高整体肿瘤防治水平;通过从恶性肿瘤防控、诊断、治疗和推广应用多个层面,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研究,突破一批诊疗新方法、新技术,实现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全面提升我省恶性肿瘤科技攻关水平和防控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平台建设

人才建设

到2022年,争取在新一轮遴选中产生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争取引进和培育医学领军人才3~5名。争取引进和培育引领学科专科发展、具备国内同行竞争与合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家30~60名。资助中青年骨干人才出国留学50~8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00~300名。

科研建设

1.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和科研管理体系,科研支撑条件逐渐完备;

2.系统深入发掘一批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理论精华,基本阐明一批中医核心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全面提升一批中医药防治有优势疾病的理论认识;

3.临床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岭南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重大疑难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互相转化、紧密结合,逐渐深入并取得标志性成果;

4.各学科(专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加强产学研医深度协作,积极开展治未病和中医养生保健领域的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和应用性研究;

5.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加深;

6.临床研究支撑条件建设基本完备,包括各级各类研究平台、信息系统等,取得高水平成果;

7.建设临床科研一体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平台;

8.建设专业化的临床方法学研究团队,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及创新能力,形成中医科研方法学培训与服务平台。

学科建设

1.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提升,建设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4项;

2.争取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励2项以上;

3.创办《中医肿瘤学》学术期刊,争取在5-10年内成为国内科技核心期刊;

4.实现1~2个创制新药成果转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5个;

5.发表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影响因子10分以上)5~10篇;

6.创办“岭南国医学院”,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对外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合作交流水平跃上新台阶。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平台建设

计划新增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2~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争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

人才建设

力争五年内引进或柔性引进院士团队2个、引进“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人、国自然杰出青年1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国自然优秀青年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东省自然杰青6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中组部千人计划、国自然杰出青年等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56人。柔性引进具备雄厚科研实力的PI 12人。直接引进专门进行科研的双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21人。争取通过3~5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上超过广州部分省属三甲医院或大学直属附属三甲医院的水平,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市一模式”,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科研建设

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争取达到20~30项;争取获得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获得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计划获得2~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重点项目或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SCI收录论文数量达到每年70~100篇,争取影响因子高于10分的论文数量达到1-4篇;授权专利达到15~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以上,并有部分专利成果实现转化应用;获得2~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其中含1~2项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在此基础上冲击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医疗建设

在医院优势领域开发1~3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诊疗技术。在医院优势领域牵头制定1~3项疾病诊疗指南或技术规范。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总目标:通过5年的建设使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龙头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6大特色应用型学科方向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以儿科学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学科建设

基于国家和儿科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并进行动态调整,积极支持儿童脑科学、新生儿科、围产医学(胎儿医学、产前诊断)、出生缺陷、血液肿瘤、儿童重症等特色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发展。

平台建设

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以妇女和儿童为特色的生物样本资源库及多组学数据生产及分析平台;建成国际标准的儿童健康医疗研究大数据与分析信息化平台;建成规范化儿童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平台。最终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

人才建设

引进、培养各层次高层次人才。其中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或省部级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相当水平人才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珠江学者、临床专业技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家相当水平人才1~2名;其他重点人才3~5名。

医疗技术能力建设

聚焦儿科及妇产科医学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围绕健康管理、重大疾病防治、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启动“儿童重大疾病”、“重大出生缺陷”等重要疾病和健康问题联合攻关,加大相应的基础性研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重点发展核心技术,并推广应用。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医院联盟、专科联盟建设等举措,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地患者和外地进修医生,不断扩大医院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示范引领作用

创建中南地区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儿科联盟;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广东省儿科质控中心为平台,带动区域医疗水平提升;建立国家互联网+智慧医院示范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体验,实现三满意医院建设目标。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总目标:到2022年,医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医院及大湾区区域性医疗中心,综合实力进入华南区前20,全国前100。

平台建设

1.精准医疗创新平台

精准医疗平台重点工作方向。一是重点研究疾病及高风险人群早筛早治防控技术。二是建设医学标准数据库和生物医学数据库。

2.信息平台建设

开展医疗服务智能化应用、建立医疗集团协同业务员平台;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6级建设;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建设。进一步医院完善信息平台功能,重点单点登录、数据仓库、大数据的应用、院外信息互联等;医疗集团区域协同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重点建设智慧病房、移动物流、AI机器人,AI辅助诊疗等智能化应用;云计算平台建设。将传统的“服务器+存储+虚拟化结构”逐步过渡到云计算平台,建立深圳二院私有化云平台,提高更加稳定、安全、可靠的IT基础资源;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3.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建设

增加6~8个专业成为可开展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临床医学研究专业,重点扶持血液专业、神经外科专业、重症医学专业、肾内专业、呼吸专业、内分泌专业、烧伤专业、泌外专业继续开展创新药国际多中心研究,积极培育这些专业具备主持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积极推动医院I期临床试验病房获得国家创新药I期药代和耐受性临床研究能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伦理审查和管理体系,争取通过WHO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认证项目FERCAP-SIDCER认证或美国AAHARP等国际标准的认证。

4.建设国内一流神经创伤与重症中心

经过3~5年的建设周期后,我院神经重症与创伤的专业品牌将跻身于国内一流学科群内,每年举办国际性或国内大型会议或在参加同行各类会议发言。获得国内相关专业学组委员资格,争取获得省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和各项实用专利。

5.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平台建设

组建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平台,预期在建设周期末,入选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力争进入复旦大学专科声誉华南区专科排名前5位。

人才建设

1.实现专职院士零的突破,引进或培养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杰出人才1~2人;

2.引进或培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吴阶平医学奖、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5名、国家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5人;

3.引进或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青年长江学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等优秀青年专家2~5人;

4.引进和培养具有国内一流影响力学科带头人5~10人,省市级医学领军人才10-15名和杰出青年医学人才60~80名;

5.引进或培养高级职称医学(科研)人才、博士研究生高学历等骨干人才150人及以上。

科研建设

1.培育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3个,争取建设成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建设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3个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争取建设成立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建立国家级生物样本与资源库,夯实医院科研基础建设;

4.建立市级转化医学研究平台,通过全链条的转化服务为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的应用转化提供指导和支持;

5.新增专科医师培训基地4个,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一流临床医学院及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6.临床医学专业进入全球ESI前1%;

7.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名进入前100名。

学科建设

建设周期内新增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10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争取5~10个科室进入中国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评定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百强”。1~2个科室进入复旦大学专科影响力题名,3~5个科室进入复旦大学华南区域专科排名前5。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平台建设

人才建设

1.争取引进或培养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杰出人才1人;

2.引进或培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吴阶平医学奖、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5名、国家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等国家级领军人才3~5人;

3.引进或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等优秀青年专家3~5人;

4.引进或培养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成功申报国自然项目、国家重点专科骨干等后备级青年人才30~50人;

5.引进或培养高级职称医学(科研)人才、博士研究生高学历等骨干人才150~200人;

6.国外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50人次及以上。

科研建设

1.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5项。

2.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结核病、新发传染病和肝移植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承接5~10项国家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力争在Science、Nature、Cell、NewEng J Med、Lancet发表。

3.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

粤北人民医院

平台建设

在以精准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为平台进行重点建设。

人才建设

用5年的时间培养引进5~10名高层次领军人才、博士25名、硕士250名,培育高级医学人才120名,实现全院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全部为正高职称,全院医师研究生学历达70%以上;所有专科硕士化、学科带头人博士化、医学人才队伍在省内同级医院中居领先水平的目标。

科研建设

每年计划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立项6项以上,力争申报4项以上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三年内争取1项以上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的联系,建设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

能力建设

提升疑难复杂重症医疗技术水平与能力,大部分专科的临床疑难、急危重症诊治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完全达到高水平医院的要求。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组建粤北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队。

梅州市人民医院

平台建设目标

1.建一流医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梅州市医学科学院,内设: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消化病研究所、神经疾病研究所、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抗体药物研究所、精准医学研究所、模式动物研究所、临床科研大数据研究所、生物样本库、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2.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院士智囊团。

3.打造高水平区域疑难复杂重症救治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综合卒中中心,创建国家创伤中心。力争获得器官移植准入资质,开展器官移植。

4.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中心。

人才建设目标

1.每年引进或培养30名以上研究生。

2.培养20名以上青年专家,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

3.引进或培养3名以上院士、长江学者、医学领军人才、国家或省杰出青年等顶尖人才。

4.培养3名市级以上的重点人才。

5.建设1个高水平创新团队或引进1个顶尖人才团队。

科研建设目标

1.力争建设1~2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力争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新增1~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争取国家级科研立项2~3项;

5.力争获得1~2项省级或以上科学技术成果。

茂名市人民医院

平台建设

积极建设中心实验室,推进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基地和生物样本库建设,建设研究型医院,争取成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人才建设

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争取3年内引进和培养博士20名。并分三批实施骨干人才海外培训(约90名)。同时,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培训,使其在国内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

科研建设

积极完善实验室建设和利用院士工作平台,加强与高校及著名医院合作,建设院士、博士工作站等,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突破。

学科建设

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医院和著名专科合作,争取能有10个以上学科在省内前列,1到2个学科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同时,在急危重疑难病救治上,全面提质,打造区域(粤西和桂东南)危重病救治中心、医疗应急中心和复杂疑难病会诊中心。

辐射能力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或医疗集团)建设,争取实现医联体内人财物管理统筹,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分级诊疗落到实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