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医改难点,“健康红包”如何送到每个百姓手中?这成为未来医疗领域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公立医院要啃“硬骨头”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硬骨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近年来,中国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长期实行的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但看病贵、看病难的痼疾依然存在,仍需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举措迅速铺开,日前,已有30个省份的68个城市全面启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明,将逐步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严禁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耗材、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基层医疗要过“人才关”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就要求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

有专家指出,缓解大医院的“堵点”,家庭医生签约和医联体建设是深化改革的“一体两翼”。数据显示,为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上病,疏通优质医疗资源的“神经末梢”,中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1000多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已参与医疗联合体建设,2017年下转患者483万例次,同比增长91.2%。

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增加基层药品种类、推行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等措施,“小病基层首诊、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秩序正在逐渐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和县域内就诊率进一步提升。

壮大全科医生队伍、推进分级诊疗,人才问题是一大掣肘。如何让更多高素质的医疗人才下沉基层、扎根基层,是改革的关键。

社会办医要用“强心剂”

社会资本办医作为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直颇受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扩大医疗等领域开放。总理也在记者会上表示,在养老、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会加大放宽准入力度。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发展。从2015年起,民营医院数量已超过公立医院,并连年攀升。但在诊疗量上,却远远不及公立医院。数据显示,民营医院的患者数仅占总数的16%,“多而不强”的现状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社会办医目前面临着准入门槛高、经营压力大、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从自身而言,社会办医的服务内容和模式有待拓展,社会信誉低、服务能力弱是其难以与公立医院双足鼎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