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长度约25分42秒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医养结合”是医疗和养老相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医养机构如何为患者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这一点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的养老设施问题主要体现在规模、空间、管理方式均类似于医院的住院部,不利于老人进行正常生活,也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流,这与国外的养老设施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养老设计环境的趋势则表现在,单人居室化、单元化、小规模化、公共空间层次化、服务功能复合化、居民互助常态化和地域交流活性化。

一、环境行为理论

从相互浸透理论分析,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浸透的关系。一方面老人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老人也在不断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改造环境。在二者的交互过程中,老人与环境两者密不可分,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进步。

环境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利益环境。老人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环境是老人生存的空间,二者相互依存。

从环境压力模型和环境的可供性分析,在环境压力适当的时候,老人才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适当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生活。当环境压力高于个人能力时候,可以有效激发老人的能动性和生活潜力。若环境压力低于个人能力,老人则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

在环境设置中,应设置给老人的压力既不大也不小,那么环境提供给老人的不仅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行为的可供应性,但这种现象也和个体的制约能力密切相关。

另外,老人对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认同非常重要。当老人改变了一种生活方式,在新和旧两种生活方式之间对比,不容易产生新的归属感,所以医养机构应尽量让老人入住后通过一定的空间改造,使他们能够实现主体意识的增强。

二、通过案例简单分析——单人居室与公共空间

居住环境可以对老人行为产生影响。据统计,如果老人住在一个6人间的屋子里,老人67%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床上,因为这是他唯一私密性的地方。

若老人在单人间生活,老人会用更多的时间在公共空间里进行社交。当他进行了自我认同,确立了自我主体意识的时候更愿意敞开心扉进行交往。

基于此,可以把所有人的行为分为就寝、洗漱、如厕等,各种一系列的行为。如买菜和做饭行为,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不同,有的老人在单人空间内可以完成,有的老人需在公共空间范围内完成。

所以在房间规划设计中,完全自立的老人,私人空间面积最大,大概将近20平方米,并设有全套生活设施。而护理型的房间面积最小,大概10平方米左右。

每6个单人间组成一个生活单元,那么每18个单人间组成一个护理单元,起到护理效果。因为老人已经离开自家,且多半为单人老人。

所以为了形成家的观念,在每6个单人间外都会设有一个玄关,方便老人确认自己的生活单元。这样通过空间上的管理,来优化居住的体验感。

对于中国的医养机构建设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从量的提升到质的提高,在房型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中也需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