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通往手术室的那条路,你会想到什么?

白墙,白光,一手心的冷汗。

但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这条路可以“开车走”:

也可以“游过去”:

一路上,还能“欣赏海景”:

“这些都是我院‘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一部分,旨在消除或减少儿童急性疼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医生陈怡绮介绍,10月11日是“世界镇痛日”,今年的主题是“卓越疼痛教育”。“每个人都享有无痛的权利。但现实情况是,儿童很容易成为‘镇痛荒漠’。”

腹中胎儿都知道“什么是疼”!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疼痛是继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忍耐疼痛,培养毅力”,是亚洲人的美德之一。人们经常强忍疼痛,甚至根本没意识到:儿童也会同成人一样,感知疼痛、产生疼痛反应,并受到伤害。

陈怡绮指出,有科学研究证明,孕26周的未成熟新生儿已经具备感觉伤害的功能。“婴幼儿和儿童大脑的可塑性最大。在这些时期留下的疼痛经历,会直接影响成人后的疼痛系统构建。即使婴儿期语言未发展,或孩子有重病、智力发育迟滞,无法描述疼痛。但不代表他们不疼。”

疼痛之害:

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由于持续时间较长,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包括:

日常生活:许多孩子因疼痛而无法正常行走、玩耍、日常起居;

食欲:全身疼痛引起不适,会影响食欲;一些合并症,如胃疼、口腔溃疡等,也会直接影响孩子进食;

睡眠:孩子由于疼痛,睡不好觉,导致其对抗疾病时,缺乏体力;

情绪:疼痛会引起情绪改变,最常见反应包括抑郁和愤怒,沉默寡言、郁郁不欢,或脾气不好、容易发怒。这些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加重身体不适,形成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疼痛会阻碍人际交流,造成家庭关系紧张,以及人际交流质量下降。

笑着笑着,就忘了“疼”

儿童疼痛,最常见的“诱因”,就是手术。

陈怡绮介绍,手术引起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若妥善治疗,一般2-3天就会好转。然而,一旦未得到妥善治疗,很可能迁延成慢性疼痛,治疗困难倍增。

2004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立儿童急性疼痛服务,成为国内最早建立相关服务的医院之一。2006年起,医院建立由麻醉医师监管的疼痛专科护士查房制度,并逐步推广“多模式镇痛方案”。

比如上文提到,医院重新装修手术室,增加儿童元素,缓解小患儿术前的紧张、安抚情绪、减轻疼痛。

又比如,医院花大力气培训、引入“小丑医生”(见下图)。一张张滑稽的“笑脸”在各个病房里穿梭,让孩子们忘记了住院的焦虑,笑着忘记“疼”这回事。

对于已经出现疼痛,或预估到手术可能造成较强疼痛的,麻醉科众人翻遍文献,了解不同镇痛药物的效用,以及结合疼痛机制,分析不同药物经不同途径镇痛的结果,从而给出解决方案。

就在10月11日下午,陈怡绮刚完成一例2岁患儿的“围术期镇痛”。

“手术要在孩子的双髋取骨,做胫骨假关节矫形植骨手术。”陈怡绮说,本打算在术前做“骶管阻滞”,进行围术期镇痛,但是孩子罹患多种畸形无法进行骶管穿刺。也设想过经超声引导阻滞外周神经,但手术范围大,涉及部位太多、局麻药用量大,可能超过中毒剂量。

考虑再三陈怡绮和助手最终决定在手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和笑气镇痛,术后采用静脉镇痛泵(见下图)。目前,孩子刚刚回到病房,因为没有疼痛苏醒后的孩子大半个身体束缚在石膏托里静静地看着妈妈眨眼睛。

“从整个医疗行业看,即使是儿科医生,可能也欠缺儿童镇痛知识,无法辨识儿童疼痛,不擅评估,不会选择镇痛药物、方式和途径。”陈怡绮说。

她认为,儿童镇痛管理必须加强宣教。患儿家长、年长患儿,甚至医护人员,都应该增进了解。“尤其是对医护人员的宣教,应贯穿于新职工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始终。”

怎么知道孩子“真疼”?

陈怡绮介绍,评估疼痛程度,要参考3方面:孩子的主诉,父母和陪护人员的观察,并且借助专业工具。

她介绍了几个简单好用的方法。

方案一:数字分级法

适用人群:8岁以上儿童

操作方法:为便于儿童理解,常以温度计形式设计或以颜色标注。0代表完全不痛,10分代表能想像到的最剧烈疼痛、无法忍受。从0-10,疼痛程度逐级增加,请孩子选择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指数”。

方案二:脸谱法

适用人群:3岁以上儿童

操作方法:请孩子根据现在疼痛感受,找出最能代表自己现状的脸谱。

最左边的笑脸代表完全不痛,从左到右依次表示疼痛程度逐渐增加。最右边大哭的脸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

对于明确原因的疼痛,陈怡绮推荐了简单镇痛之道:

1.抚摸疼痛的部位;

2.冷敷,适用于发生扭伤或血肿24小时内;

3.热敷,适用于扭伤或血肿发生超过72小时后;

4.倾听孩子疼痛的感受,表示理解,给予心理支持;

5.做游戏、听音乐、讲故事、看轻松电影等,转移孩子注意力,或让孩子做一些平时特别喜欢的事;

6.教孩子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吸气、屏住,再慢慢深呼气,放松全身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