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JCI对于国内大多数医院来说还有些陌生,而截至2017年2月底,中国大陆已有 73家医院通过JCI医院评审,其中有9家为学术型医学中心;另有4家机构通过了JCI非住院医疗项目评审。这个数字还在直线上升式地发展。

“漫长”的JCI评审

JCI不是唯一的国际医疗评审系统,包括澳洲体系的ACHS,也多被认为具有极大国际公信力。但JCI对于中国内地医院来说,无疑是“最具知名度”的国际医疗评审标准。

浙江邵逸夫医院是中国大陆首家通过JCI评审的公立医院:早在2003年,邵逸夫医院就进入了JCI评审流程,并在2006年12月正式通过评审。这或与其背景有关:邵逸夫医院起源之初便与美国罗马琳达医院达成合作。而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医院将通过JCI评审列入到医院任务中来。

JCI的评审程序究竟是怎么样的?第一个关键词可能就是“漫长”。


JCI评估的时间周期安排表

可以看到,JCI的评审“漫长”不仅在其前期准备,也在后续不断的动态评估中。

2016年12月迎来JCI第三次评审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坦言:每一次JCI评审都需要不同的准备,不是评审通过了就彻底“安全”了。

江忠仪谈到:“每次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像上一次的复审JCI会重点评估我们作为教学研究型医院的发展,这次则是我们新修了大楼,他们会对其作出单体评审,也会重点考察我们的信息化建设。”

而除去“漫长”之外,昂贵的费用或许就是JCI评审的另一特点。

尽管评审认证费用只有5万美元,也有院长私下表示,尽管认证费用并不多,但“基线调查、模拟评审的收费都和认证费用相差不多”,加上咨询专家来往美国的费用,单单认证过程走下来,没有几百万是拿不下来的。而这其中还不涉及医院为达标对医院改造投入的费用。

那么,漫长而昂贵的JCI,真的适用于每家医院吗?JCI给医院带来的改变到底是什么?

JCI评审效果如何?

现在不少医院都在做国际医院管理认证,包括JCI认证和DNV认证,很多医院拿了证书以后非常骄傲和自豪,觉得就像得了奥运会金牌一样。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曾在其个人公众号“段涛大夫”中直言:“其实,如果你真的这么自豪,这么激动,就说明你就是眼界不够宽,视野不够高,见识不够多。”


段涛

“这些国际医院管理认证其实是最低的要求”,段涛谈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安全和质量持续改进和的基本要求,根本不是什么高水平。”

段涛接着说道:“JCI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国内不少医院做成了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JCI评审结束了,拿好证书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他们根本没有理解JCI的精髓,很多可能只是冲着JCI所谓的‘高大上’而去的。”

JCI在于指明方向

美国杜克大学外科中心副主任Ranjan Sudan博士认为,JCI的作用,在于给医院指明方向。


Ranjan Sudan博士

Sudan博士表示:“愿意带领医院去了解并参与JCI评审的院长是具有超前思维的,因为改变往往是痛苦的,但是没有目标,一个人和一个组织都不会有改变的动力。”

JCI的评审确实会花费医院经费,但JCI看重的并不是硬件设备方面,而更多的是服务质量与流程优化,这让JCI成为一个更倾向于“价值导向”的系统。JCI还会重视医院员工是否受到足够且合适的训练,患者的体验是否足够好——不仅安全,还要让患者满意。Sudan还说到:“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的是,JCI也会关注费用的控制。”

有一些医院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每个医院在医疗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是否考虑进行JCI评审,应该更多地综合自身定位进行考虑。

总的来说,中国医院对于JCI的热情并不奇怪,事实上这是一件好事。作为医院来说,对于安全、质量等标准不因医院在亚洲、非洲或欧洲而有所区别。当然JCI也不是唯一选择,未来也应该在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本区域的评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