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2017年度“UIA-PHG国际大学生与青年建筑师大赛”学生组优秀奖作品

作品名称:医护之网——未来(2040年)中国大城市中的医疗连续体

作品编号:A190

获奖者:刘乾  王芳  潘欢欢  华中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董贺轩 

医疗建筑的本质功能是为医疗服务提供相适应的建筑空间,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就是信息的传递。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多媒体的信息传递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医疗服务流程中很大一部分环节也可以脱离传统建筑空间的限制。不仅如此,各种新技术,特别是AI和VR等技术的应用,也让医疗服务中的众多环节能够脱离人工操作,实现智能化或部分智能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医疗建筑,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医疗建筑的未来将是“分散”的。这包括医疗资源的分散、医疗服务的分散,以及建筑实体的分散等内容。参考计算机网络的理念,我们认为将这些分散的医疗建筑,将可以通过一系列信息通道、实物通道等进行连接,构成一个整体的“医护之网”。它的核心在于将大型综合医院打散成若干个小型的医护站,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像银行与ATM之间的关系一样,实现分散化、远程化、无人化的医疗服务。

在这一网络中,居于末端的是 “人工智能医疗机”(AIHM, Artificial Intelligent Healthcare Machine),可类比于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终端,它深入各种非医疗建筑,将承担日常的检查、监测工作,诸如心电、血压、少量采血化验等功能。这些AIHM将通过互联网与医疗站连接,允许每个人随时随地与医生进行远程交流,并将检测结果远程发送给医生。同时,通过类似供水管道的基础设施,AIHM被纳入“集中药物分发系统”(Centralized Medicine Distribution System, CMDS)中,实现药物的远程分发,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诊断或获取所需的药物。

就像计算机网络中,不同终端之间需要有路由器进行连接一样,AIHM也将通过“医护站”进行互相连接。医护站由“模块化医护单元”(Modular Healthcare Unit, MHU)组成,设置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一方面承担更高级的检查、诊断、治疗工作,如大型器械检查、理疗、注射、心理干预等;另一方面也作为“集中药物分发系统”的中转站和次级分发站点。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医护站之间的人员运输管道系统(Station to Station Passenger Tube System, SPTS),这一管道可以与地铁隧道、综合管廊等结合,主要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胶囊式的运输仓,实现患者在医疗站和医疗站之间,特别是分散医护站与中心医院间的人员运输。

医护之网示意

我们设计的模块化医护单元采用易于拼装的框架式设计,分为检查、治疗、心理干预、中医治疗、户外活动及SPTS入口六种类型。尽管所有医护站均由模块化医护单元组成,但不同建筑中、不同位置的医护站将根据其具体功能需要进行单元的个性化组合。例如,在办公环境中,检查、心理干预和户外活动是最主要的健康需求,那么嵌入办公建筑的医护站就主要使用这三类医护单元进行合理组合,而尽量减少其他类型医护单元的使用;而位于中心医院的医护站,由于作为SPTS的中心站,SPTS入口类的医护站将作为主要模块进行组合。

模块化医护单元示意(检查类及SPTS入口类)

作为一个跨领域的综合团队,我们一致认为,医疗建筑设计不应是建筑设计行业单独关注的课题,“医护之网”的实现,需要包括建筑、医疗、计算机、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等在内的多个领域人士的通力配合。本次UIA-PHG举办的“未来医疗建筑”设计竞赛为我们这一观点提供了绝佳的表达机会。我们希望,“医护之网”的提出,可以为未来医疗建筑设计,特别是未来医疗服务系统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更多2017年度“UIA-PHG国际大学生与青年建筑师大赛”作品赏析:

1.“未来医院”作品赏析|虚拟环境治疗

2.“未来医院”作品赏析|越南竹医社:与农村社区共生的医疗建筑

3.“未来医院”作品赏析|从乡村小学到自愈村庄:老龄化时代乡村安养机构的可持续策略

5.“UIA-PHG国际大学生与青年建筑师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 “小城大爱”:农村空巢老人之家

6.“UIA-PHG国际大学生与青年建筑师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 大数据下减轻老化问题和社区医疗现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