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筑医台、《医养环境设计》杂志、中国国际地面材料及铺装技术展览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医院功能流程优化与空间设计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基建部主任张海波以“打造医学影像中心新亮点”为主题,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为典型案例,为与会代表分析了以建筑为基础、以信息化为纽带来打造医学影像中心新亮点。

一、现代化医院影像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医院的影像中心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诊断、教学、科研等诸多医学任务,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重头戏。

2、过去受条件制约,大多数影像类科室独立分散设置,不利于影像设备的集约管理和诊断医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同时延长了患者的就医路径,就诊时间长,效率低。

3、随着现代影像医学的发展,综合性“大影响”的模式逐渐成为现代医院发展趋势。

二、现代化医院影像中心建设的目的和难点

影像中心的建设,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先进设备的效能。要考虑影像中心的自身特点,结合医院的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建设思路。

影像中心的特点有7项,占地面积大、结构负荷重、电力配置比较复杂、设备高端精密、辐射性、病患数量多、建立检查信息平台等。

三、现代化医院影像中心的建设思路

以本院的影像中心为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享,影像中心是集合了普通放射、CT、磁共振、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和心电图等7个科室。目前拥有双联CT、3.0T的核磁共振、4DCT、太平板数字胃肠机、ECT、DSA、四维彩超这些高精尖端的设备是100余台。

1、以建筑为基础,打造全新医学影像中心

(1)医学影像中心与门诊、急诊、病房区域的位置关系。

影像中心设置在医技楼,医技楼是独立单体建筑,位于医院综合医疗区域的中心位置,门诊楼、急诊楼、病房楼及妇儿楼自南顺时针绕四周。这种布局的优点是距离全院的诊区、病区较近,可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长。

病房楼和门诊楼的患者可以通过南北走向12米宽的医疗主街到达医技主街,急诊、妇儿楼患者可以通过连接通道到达医技主街,医技主街8米宽通往各个诊区入口,患者可通过指示牌指引快速分散到各诊区,交通十分便利,人流量大时也不会造成交通堵塞。

医技主街南临四个内天井,内天井自然通风采光,布置的有绿色景观可以缓解病陪人的紧张情绪。

影像中心集中布置在医技楼的一、二层。以医疗主街为界,一层西侧为磁共振、放射科,东侧为CT检查;二层西侧为B超室、心电图。

有大型医疗设备的磁共振、CT、普放布置在首层,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与急诊楼比较近,有利于建立绿色急救通道,方便急危重症病人在平层检查;二是首层建筑层高5.4米,方便设备就位安装、易于底板降板、防护、设备基础及电缆沟、外机的安装施工;三是方便设置设备通道,便于后期设备更新换代。

(2)医学影像中心和内部布局和流线的设置。

以普放为例,具体介绍独立单元内的布局和流线设置,按照“医患分流”原则,将各单元分为分诊区、候诊区、检查区、操作区、预留检查区、工作生活区六个功能区,阅片区是集中设置。

按照患者就诊流程介绍单元内布局,分为分诊区和候诊区,患者从单元入口首先到分诊台登记、候诊,候诊区面积2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候诊,患者通过信息发布屏显示的叫号后,进入患者通道前往检查室。

患者通道,宽度3米,通往各个检查室,患者可以根据检查室入口上方信息提示,进入相应检查室。

检查室面积设置比较宽敞,均在30平方以上,已充分考虑到各种病人的需求,完全满足病人担架床的转运,检查室还设有病人更衣区,部分机房内还设有氧气、负压系统,磁共振设有恢复室,CT设有强化观察室,这些都便于危重病人抢救。

医务人员操作区,位于两个检查区中间,宽度5米,这种设计比较节省空间,医务人员可通过大视野观察窗,监控在检病人动态,又有利于他们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医院专门成立的集中阅片室,有200余平方,放在了核磁共振单元内,各检查设备采集的病人信息上传到这里,各专业诊断人员统一阅片,发布诊断报告。

医护人员工作生活区,设置在诊区北侧,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单元,设置齐全,这是专门的医护人员通道,宽度1.8米。通过这个通道,把工作人员生活区与诊区严格分开,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两扇门进入诊区,通过中间这扇门进入操作区。

(3)医学影像中心相应配套硬件的建设。

电气方面,影像中心用电负荷大,应靠近变配电室。我院总配电室设置在影像中心正下方,方便专线敷设、节约电缆;设备启动,瞬间冲击电流大,对供电安全性要求高,这就要求配电箱及其元器件的采购要选用大品牌,高品质产品,也就是在电上要舍得花线; 还要设置独立配电柜、双路供电,备有谐波保护器、UPS不间断电源,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暖通方面,影像设备对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空调的选用就要多种模式组合,候诊、分诊、生活及办公区采用中央空调与医院大系统相联,普放、CT、超声医学的检查室、操作区采用多联机,磁共振的检查室、设备间采用精密空调及水冷机组,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设备运行室温分区域、精准化控制,满足了过渡季节时的温度要求。建议有设备的医技科室尽量采用多联机空调,比如本院超声科,原设计使用大系统空调,但在5月天气转热,检查病人多,机器过热经常报警,经过考察后又增加了多联机。

安全防护方面,主要是放射防护和防水防护,影像中心部分医疗设备具有辐射性。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和设备厂家、环评单位、放射防护评价单位等及时沟通,确定防护等级,一定要拿到评价报告,否则建成后很难通过验收,再改造很困难。所有设备间、机房及操作间顶板,全部做防水处理,确保任何漏水事件的发生,设备都万无一失。

远期预留方面:影像中心一定要考虑远期空间的发展,尤其是新建医院一定要做好设备房间预留与设备通道预留工作。上图为新院区设备间预留情况,老旧院区增加一台CT需要拆墙、开洞,代价高速度慢,首层磁共振生活区北侧预留设备进出口,可直通室外环路,平时用折叠门封闭,需要运输设备时便可打开,外幕墙风格一致。

2、以信息化为纽带,打造全新医学影像中心

医院整合放射科(普放、CT、磁共振)、介入放射科、超声科、核医科等科室成立影像中心,通过信息化纽带实现以下两个主要功能:

第一个是实现区域医疗中心远程影像诊断功能;

第二个是实现了新老院区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如下图所示,通过远程影像诊断系统,把基层医疗机构、新老院区链接在一起,实现了集中阅片、诊断、示教功能。

(1)远程影像诊断系统

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明确指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目前济宁市的医学影像中心就设在本院,通过搭建的远程影像诊断系统平台,已有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加入,实现了优资医疗资源下沉,加强了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力度。

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检查摄片后,通过远程影像诊断系统平台传输至本院影像中心进行阅片、诊断、打印报告、示教。目前,平均每天诊断处理基层疑难影像病例约200余例。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基层医院影像诊断水平,缓解优质医疗资源不足,而且降低患者就医成本。

(2)医院内部影像信息整合

医院内部影像信息整合,是通过租用了移动、联通两条专线连接新老院区,一用一备,所有诊断医师在新院区办公,无论在哪个院区的检查,患者摄片后,半小时内可以通过胶片自助打印机打印胶片,一个小时内拿到诊断报告,新、老院区都取消了影像发放室,节约了建设空间,降低了人力成本。

影像中心建设体会

通过对影像中心的建设和一年来的运行,有以下三方面体会:

在建筑方面,配电是影像中心建设的关键点,从线路设置到配电箱的采购,都要严格把关;制冷方式、制冷面积的选择,是设备运行的基本保证;机房的防护、防水,是机房的必备条件。

在信息化共享方面,设计阶段就要把综合布线和终端设置,作为重要环节予以考虑。后期如果再增加,拆除吊顶,成本就很高,也很繁琐。

在患者的就诊流程上,一定要考虑到候诊、检查、叫号、取报告各个环节的合理设置,方便患者的就诊。

影像中心的建设是从功能、布局、空间、流线的角度着手,既满足了当前的医疗需求,又规划长远的发展空间,将科技和信息化的思想融汇其中,打造成为功能齐全,适应现代化医疗发展模式的新的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