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的成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供医疗救治与心理服务的关键场所,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的成败。医院多次经历了突发传染病疫情,突发聚集性病例、重大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经验,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规律,初步构建了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价体系。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一项关键又困难的工作。根据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合法科学、生命至上的原则,医院选取能综合反映应对能力的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组织协调、应急应对、预警监测、培训保障;二级指标包括组织指挥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流程、疫情信息和报告体系、医疗专家救治体系、急救体系、监测哨点与预警系统、培训体系、后勤保障体系、感染控制体系、协调监督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建立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以院长为首,业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相关科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形成有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做到统一指挥、正确处置,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进行应对演练,做到有备无患,保持社会的稳定。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做好协调监督。

建立相关的多学科医疗专家救治体系,包括专家组成员组成、工作制度、救治程序、工作形式、梯队的形式、专家组查房制、专家组会诊制,并做到统一指挥、协调,可迅速投入救治工作,以保证整个救治工作的连续性。根据本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哨点。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根据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和流行的规律以及灾害的表现进行信息接报、收集、分析,达到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早期预警的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也要对已经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进行预警。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在严格消毒隔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可制定医院感染技术指南,对各种消毒技术方法、隔离防护标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医疗废弃物处理以及医院感染监测规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和规定,制定职责和制度,明确突发事件的确认标准,制定处理程序等。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相关部门要及时储备相当数量的消毒器械、防护设备、必要的应急预防性药物,加强各类人员培训,提高全员应对意识。不仅让各类人员了解知情权,而且要具备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和救治程序。要大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制作健康宣教展板、印发宣传传单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知识,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和焦躁情绪。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