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编制动态调整,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
改善病房条件,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
全面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严格医保基金监管,让每一分钱都用于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其他相关工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庭托幼一休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做好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抓好校园学牛餐,亚台外卖安全监管
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
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大力鼓励外商投资。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广告
回顾
2020-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医疗健康领域内容
2024年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加强城乡社区养老眼务双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
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完善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
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
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2023年
在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
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
提升疫情监测水平,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2022年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抓好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严格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
2021年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
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
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
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
提高医保及基本公卫补助。在2021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增加后,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达到每人每年5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9元。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2020年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来源:新华社,中国卫生等,筑医台资讯综合整理
广告
筑医台3-4月精彩活动速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活动)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
戳”阅读原文“,查找更多您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