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研究结论
关键用户满意度提升 :统计结果显示,机器人配送总体满意度 90.47%,人工配送总体满意度 8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配送效率提高:机器人配送模式较人工配送模式有明显提升,可有效减少科室洁净被服积压。同时,机器人配送模式具备按需配送条件,单日配送次数也较人工配送模式有所增长。
成本优势明显:机器人配送较人工配送次均快近 2 分钟,每年节约运营成本约 54 787 元。
目前,医院物流机器人多用于配送药品、标本等,北京协和医院西单院区(以下简称“该院区”)针对院内洁净被服配送中存在的运量不足、部分科室的被服积压严重、洁净被服配送易出错等问题,探索性引入了医院物流机器人配送系统,以期验证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物流机器人洁净被服配送场景应用方案,实现洁净被服配送流程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降低资源消耗和管理成本,提高智慧医院服务能力。
研究方法
1. 对象
本研究案例以该院区 1 号楼 5 层日间病房为配送点,以 2023 年 1 月 12 日—6 月 25 日为物流机器人配送运行时间区间,对比机器人配送和传统人工配送的多维度数据。
其中,机器人运行数据由厂家工程师从运行监控系统中调取,包括订单编号、受理时间、装货站到达时间、装货开始时间、装货完成时间、收件地址、收货站到达时间、签收开始时间、签收完成时间等 9 项;人工配送数据通过线下调研与查阅历史工作记录单方式获取。
2 .方法
1
医院物流机器人使用量的计量方法。
医院物流机器人采用一体式多货柜的配送方式,可支持同时配送多个科室,但本项目仅涉及一个配送科室,因此以同一订单下,最后一个货柜的装货完成时间为订单的配送开始时间;以同一订单下,最后一个货柜的签收开始时间为订单配送完成时间。
订单配送耗时 = 订单配送完成时间 - 订单配送开始时间
配送次数 = 不重复的订单编号数量
2
用户满意度调查。
以 5 层日间病房洁净被服配送服务前后两种配送方式的主要利益相关方满意度为依据,分别对患者、洗衣班护工、病区护士及院区管理者进行不记名满意度调查。
3
比较研究法。
综合比较传统人工模式和医院物流机器人配送模式在某一区间段内的配送时效、频率、运量等数据,量化评估实施方案、技术和策略之间的优劣势。
流程优化再造
首先,明确机器人的运行区域和运输路线,实施必要的硬件改造和系统配置,赋予其自主乘梯、自主开关门及到站后自动呼叫通知的能力,以实现全自动的跨楼宇楼层无人配送。
其次,调整配送模式,从原有的每日固定配送方式,调整为按需配送模式。由需求科室根据实际情况,以需求单方式向后勤洗衣班下单;洗衣班按需准备洁净被服,以包裹箱的方式通过物流机器人配送至目的地。
最后,制定管理方案,规定机器人签收站点的停留时间(设置为不超过 5 分钟),避免发生滞留情况。“滞 留”被定义为机器人在使用站点停留时间大于或等于 10 分钟的情形。
本项目涉及从该院区 2 号楼地下 1 层后勤洗衣班至 1 号楼 5 层日间病房洁净被服配送的应用场景,具体工作流程,见图 1。
图 1 住院病房洁净被服日间配送工作流程
▲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广告
结 果
1. 关键用户满意度提升
调查 5 层日间病房洁净被服配送各环节关键用户分别对人工配送模式和机器人配送模式的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机器人配送总体满意度 90.47%,人工配送总体满意度 8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键用户对采用机器人配送的满意度高于人工配送模式,其中,洗衣班及日间病房护士团队的满意度上升明显,见图 2。
图2 关键用户对两种模式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医院物流机器人系统具备直观易用的操作界面,医护人员能够迅速掌握和运用。自主配送功能大幅减少了洗衣班的工作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引入订单系统,病区对洁净被服的需求响应更加快速、灵活。医院物流机器人系统不仅实现了配送任务的全流程可视化,而且通过病区内通知设备进行到站提醒,让护士实时了解配送进度,能够更专注于临床工作。
2 .配送效率提高
2023年1月12日—6月25日物流机器人运行期间,投入 1 台机器人,共运行 109 天,洁净被服配送量 806箱,配送次数 280 次,日均配送 2.57 次,单次运输时长7.93 分钟,见表 1。
表1 2023 年 1-6 月物流机器人运行情况
以往相同场景需投入 1 名全职人员,每日固定配送 2 次,单次平均时长约 10 分钟。
数据对比可见,配送效率方面,机器人配送模式较人工配送模式有明显提升,可有效减少科室洁净被服积压。同时,机器人配送模式具备按需配送条件,单日配送次数也较人工配送模式有所增长。
3. 成本优势明显
人工配送模式下,日间病房洁物配送需配备全职人员 1 人,该岗位薪酬支出按 5 000 元 / 月计算,年人力成本支出约 7.2 万元(含税)。机器人配送模式下,以每日机器人满充 2 次估算,单台机器人充电耗费电能约每日 4 千瓦时,年耗电费用约 1 213 元,单台机器人的年维护成本约 1.6 万元。因此,机器人配送较人工配送次均快近 2 分钟,每年节约运营成本约 54 787 元。
医院物流机器人改造成本为 10 万元,折旧期限为10 年,可 7×24 小时工作,预计可替代 3 个班次的配送人力,同时可灵活满足口服药、检验标本、手术器械等需全天候配送的医疗工作需要。
此外,从安全角度看,大输液、被服、后勤物资等运输量多、重量大,物流机器人配送可避免因长期搬运重物而造成的医护人员减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后勤工作面临的招工难题。
讨 论
1 .更多场景应用尚待探索
医院物流机器人配送系统尚待于更多场景下使用,以验证其最佳适配场景,精准解决医院管理难题。受电梯梯控等客观因素影响,本次研究应用场景为 2 号楼地下 1 层洗衣班至 1 号楼 5 层日间病房的洁净被服配送,未能对医院物流机器人一次配送多个科室的功能进行验证。
本研究设定了机器人在签收科室的停留时长限制,运行数据可见,99.29% 的配送任务均能满足单科室不超过 5 分钟停留的要求,见图 3,但该环节对整体配送效率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检验。
图 3 机器人站点停留时长统计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以及智慧医院的加快建设,应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与不同类型物流机器人的功能配置,针对病人就诊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与医院运行中的管理难点,适配合适的机器人与应用场景,避免出现二次浪费。
2 .长期运行的稳定性仍需持续观察
合理规划机器人配送路线,充分培训关键用户,规范操作,提高安全性。医院环境复杂、多变、人流量大,要求物流系统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机器人与人员或其他医疗设备发生冲突的情况。尽管在本次研究期间,机器人实现了“零事故”安全运行,但受限于研究时间较短,其长期运行的稳定性仍需持续观察。
3. 面临数据安全以及医院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的挑战
医院物流机器人系统作为相对独立的闭环管理系统,面临着数据安全以及与医院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的挑战。技术集成方面,医院物流机器人只有与医院的管理系统、医疗业务系统深度结合,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技术优势。这就要求机器人研发团队与院方协同创新,基于应用场景完善技术路线,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以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协调。
4. 提高机器人的操作友好度和用户接受度
鼓励医院关键用户跳出工具“舒适圈”,提高机器人的操作友好度和用户接受度。医院物流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工具进入医院常规业务流程,必将带来机器人与人工的重新分工与职责调整,或在一定时间内被当前使用者排斥或误操作,造成运行不稳定、不持续的问题。
技术推广者需要多措并举,一方面从设备研发入手,使机器人的功能更符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更为友好的操作界面,降低用户使用的技术门槛,增加用户的使用意愿;另一方面,加强与应用场景的管理部门和关键用户的沟通协调力度,提高关键用户培训频次和内容质量,提高用户接受度与操作准确性。
文章首发在《中国卫生信息管理》,已做删改,经过作者确认。
作者:刘硕1 ,蒋化冰2,唐蔚蔚1
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②上海诺亚木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广告
戳”阅读原文“,查找更多您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