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小小 张春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随着5G、AI、云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医院”逐渐成为医院建筑规划建设及相关研究的热点词。先进的医院建筑、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物流系统是建设现代化智慧医院的基本要求,其中,智慧物流传输是医院运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笔者主要分析了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影响下的医院空间形态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建筑空间设计关键点和优化建议。
物流传输系统作为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日,筑医台融媒体上线物流主题专题,以十年的时间跨度为视角,全面梳理了物流传输系统在我国医院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影响下的医院空间形态
医院总体布局通常分为集中式、半集中式和分散式。随着智慧物流传输系统的大规模使用,医院建设趋向于以“交通”为核心的规划布局。国内新建大型医院多采用半集中式平面布局模式,结合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建设所需的“连续空间、简洁流线、核心功能集中”特点,建筑形态又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分为轴线式、环形式、网格式(如下表)。
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影响下的医院总图布局及物流运行模式
1. 轴线式(医院街式)
医院轴线式布局是以“线性交通空间”为核心,将门诊、医技、住院、辅助用房等功能以单元形式串联而形成的布局模式,即常说的医院街式。医院街作为交通动脉,将人流、物流、智慧物流高效便捷地导向各个功能科室,形成人流、物流、智慧物流三位一体的医院流线格局。
医院街是智慧物流传输系统的核心作业区,智慧物流运行所需的设备空间,如传输轨道、空车停放区、机器人通道等,均可结合医院街布置,无须额外规划单独路线,物品收发呈枝状路线,简洁清晰、传输高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是典型的轴线式(医院街式)布局,总体采用双医院街模式,南北主街连接整个院区的医疗区、科研办公区、国际医疗保健区,作为院区交通的核心,是智慧物流系统传输设备和通道的集中区,设置了机器人专用传输通道(图2),避免了与地下车辆路线交集,从而提高传输效率。。东西向次街连接北侧医疗区的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主要使用轨道物流传输系统(图3、4)。院区主要采用轨道物流和机器人物流传输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作为补充。
图2 机器人物流专用通道
医疗区还使用了少量机器人物流传输系统,主要负责药房、手术部以及住院部的物资传送。
图3 轨道物流空车区
图4 轨道物流管井
2. 环形式(中心核式)
医院环形式布局是将各功能科室围绕一个“中心空间”布置,中心空间可以是景观空间(如庭院)或功能空间(如交通核、医技核)。门诊、医技、住院、办公(辅助)等功能体量通过局部医院街、连廊、室内外平台等交通空间联系,整体形成闭环布局模式。
此种布局相当于将轴线式布局的医院街首尾相接,形成环形流线,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可循环传输,各功能体量之间的联系空间可作为缓冲区用于布置设备房、空车区等,物品收发呈环状路线,提升了作业饱和度和设备利用率。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以中央下沉庭院为核心,南侧入口休闲行政科研区、西侧医技部、北侧住院部、东侧门诊部依次连接,形成完整的环形布局。院内采用气动、箱式和机器人物流传输系统,箱式物流系统主要负责南侧药房、西侧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以及医技科室、北侧住院部、西北角洗衣房之间的物资传输,站点上下对位布置,通过横向双轨洞口或纵向双轨洞口进行垂直方向传输,洞口尺寸无特殊要求,满足消防要求即可,于五层楼顶设置水平转换层(图5),进行水平传输转换。
图5 水平转换层
3. 网格式(模块单元式)
医院网格式布局以正交型网格交通体系为基础,通常网格中心区为交通核心区,各功能体量以模块的形式围绕中心区进行组合。单元模块的功能分类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按照门诊、医技、住院、办公科研等功能分类;二是按照多中心模式进行分类(即每个单元内均包含门诊、医技、住院等功能)。
此种布局模式可为医院提供多个流线系统,便于医患分离、洁污分流,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可通过次要交通空间独立传输,每个模块单元可设置专属智慧物流传输系统,物品收发呈网格状路线,可按需求进行多段作业,从而避免复杂功能单元聚集而产生的人流、物流混乱。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交通网格将院区整体分成五个功能模块,门诊、急诊、医技以科室的形式分布在裙楼四个单元模块内,住院模块以塔楼形式布置于裙楼模块之上,并通过中庭交通模块衔接,单元模块之间布置庭院空间,通过次要交通连廊联系,院内主要采用轨道物流传输系统。
图6 阜外医院检验科轨道物流
▲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智慧物流传输系统的医院建设优化建议
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已在新建医院中普遍使用,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影响下的医院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其空间形态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持续性[8-11]。
1. 重视前期规划,智慧设备与建筑空间设计并行
医院建设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分为前期立项、策划招标、设计实施、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五个环节。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属于医院物流流线设计范畴,物品通过机械设备实现“非人力”传输,传输空间不再须要满足传统的“人可到达”空间要求,在流线上自成一套体系,须对其进行单独的前期规划。
物流系统专项相关规划应在可研报告阶段提出,智慧物流设计应贯穿于整个医院设计过程,应尽早明确设备选型、主要使用科室、系统规模等建设内容,便于设计阶段总体布局设计、传输路线规划、设备空间预留、站点布置等内容的顺利进行,减少后期因物流设备和建筑空间的矛盾所导致的设计修改,降低建设成本、提升建设效率。
2. 科学布局空间,适应可持续发展
医院大多为分期建设,建筑空间设计及智慧物流传输系统规划须适应未来改扩建要求。
院区智慧物流系统改扩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已建成院区内的某科室增设智慧物流系统,建筑布局可选用组团/模块式,有利于设备整体加建,各科室可在设计阶段预留设备站点、洞口位置,方便后续院内智慧物流传输系统的增设;二是在既有建筑基础上增建新院区或新科室模块,应注意尽端空间设计,一期建筑应为二期建筑或增建模块预留智慧物流设备通道。
3. 弹性设计空间,便于未来智慧化建设
部分医院在建设初期,并不打算过早或过多引入智慧物流传输系统,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可根据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对建筑空间的建设要求,在建筑设计时预留空间,以方便未来物流设备的引入和增设。
轨道物流传输系统应考虑垂直运输所需的管井空间尺度和位置,建筑层高应满足吊顶布置轨道后的净高要求;箱式物流传输系统应考虑垂直管井和水平转换层空间的预留;机器人物流传输系统为外置设备,不影响空间形态,与患者并行时应考虑拓宽交通空间以防止拥挤,与医护人员并行时则应考虑设置医护通道或机器人专属通道。
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可注意以下几点:适当预留设备用房(洞口、转换层、电梯等);医院街、走廊等交通空间可适当拓宽;层高可适当增高,不宜过低,以满足后期设备建设要求。
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已在新建医院中普遍使用,智慧物流规划成为了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智慧物流传输系统对医院建筑空间的影响体现在总体布局形式、层高、交通空间尺度、设备用房(洞口)预留等方面,医院设计应充分考虑智慧物流传输系统与建筑空间形态的融合,以促进医院智慧化科学化建设,提高医院运营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略
戳”阅读原文“,查找更多您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