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文文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设计研究所设计总监

刘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疫情背景下,医疗建筑的设计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认知中纯功能、缺乏人情的医院环境,正在逐渐融入温暖和舒适。

本土化步入医疗空间

一、本土化步入医疗空间

昆山西部医疗中心以本土化的视角,以关乎医院本质的思考,以全专业协同一体的设计方式,对医院空间的“体验性”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而作为室内设计专业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是否可以将将空间本身营造成“疗愈”病人的一种医疗手段成为了团队的初衷。

昆山西部医疗中心鸟瞰图

让医院有更多的空间被园林环绕,与自然更亲近;让医院的外观和城市更好地融合;让医院的室内空间更亲切。这种从设计本身出发的善意,使空间具有了某种能量。
空间“疗愈”所指向的不再是单独有关“功能合理性”“空间风格样式”“医疗水准”等感受,而是指向了有关医疗行为“体验性”的探索,指向了从生理到心里层面感受的升级和跃迁,这是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思考。

医疗中心庭院

二、自然环境的疗愈

建筑师在空间格局的层面层层展开“本土化”语境,通过建筑、室内、景观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手段,使空间品质得到升级。

 “自然与建筑”这个命题,在昆山当地的本土化语境里,非常清晰地指向了“苏州园林”。所以夸张点说,我们更愿意像将这个医院称作“医园”,就如“留园”“随园”……因为“园林式的空间格局”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试图营造一种无形却熟悉的体验,尽量让人们身在医院的每一处空间,都能像在园林一样感到自然环境的渗透,自然的景色、空气、味道。

医疗中心的室外空间

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在从地下一层到屋面的不同标高上设计了多个景观平台,让景观融入建筑,有内庭院、滨水花园、滨水栈道,也有医疗宣讲园地、中层屋顶花园、高层屋顶花园。所有这些自然景观与建筑相邻的部分就是与室内进行渗透的部分,也是室内设计继续创造“治愈性”空间的基础。

三、室内空间的“疗愈”
如果说“把自然推到人们面前”;铺陈了“疗愈”性空间的基础,那么如何在这样美好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功能并进行风格表现,则是在室内设计层面实现“空间疗愈”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1.与空间风格相融合的功能升级

室内空间按照“建筑——园林”这一本土化表述进一步分解,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系统,并获得相关的空间语义:“厅堂”——门诊或急诊大厅;“游廊”——走廊;“亭”——候诊区;“宅”——诊室、病房。根据“游园”这一空间脚本设定,每个公共空间都会由游廊串起,而每个游廊都临园而行。这个“游园”的概念串起了两条流线:病患及家属流线+医生流线。

空间系统

2.病患及家属流线

病患就医体验的全程由“地铁连廊”+“地下入口”+“门诊急诊大厅”+“就诊区”“医疗院街”+“病房”组成。从正在遭受身体病痛及心理焦虑的病患和家属走进医院,就能得到抚慰:因流线组织合理、不再拥挤嘈杂的大厅而舒缓;因有临园而坐的候诊区得到片刻的宁静;因住进了有“一床一窗一景”的病房,尽量转移对病痛折磨的关注;因等待区与花园的融入,因专为24小时等待而设计的家具设施,而在等候抢救室中的亲友时获得一丝安慰……

车辆落客大厅

门诊楼大厅

急诊休息区

病房层护士站及标准病房

3.医生流线

医生工作流线的是“诊室”—“医生走廊”—“医生休息室”—“医生餐厅”。惯常思维会认为医院的主角是就诊的病人,设计的重点集中在病人流线上。但让医生可以在给病人看病疲劳时走进旁边的庭院,可以在换班时来到连廊的休息区放松看景,可以在就餐的时间赏花、看水、闻香,可以在值班休息时来到竹林边的宿舍,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医生工作的高效性、舒适性、安全性,让医生的工作获得更为良好的体验。

医生诊室及休息室

医生休息走廊坊

医生餐饮空间

4.节制而善意的设计系统

减少不必要的装修造型,不必要的色彩配置,从减轻病患心理压力角度出发反推设计着力点。还原到“人”的层面进行思考,考虑如何在医院空间中合理组织不同的人流该。在更大的范围内,这折射出来的是设计的本土化需求——基于中国国情的人流与功能布局安排。从风格来说,这里的室内设计延续了建筑整体的新徽派风格;而从感官体验上来讲,人们在这个空间里感受到的是再轻盈一些(少重色少压抑)、再温暖一些(整体色调调和 暖色为主)、再多感受自然一些(尽量多透景进来)。

急诊大厅

候诊区

基于以上分析,整个室内设计采用了暖浅色调,弱对比处理;用温暖的浅木色替换了徽派建筑中深木色构架系统,同时提炼了江南园林中墙的“灰、白”两种色彩且对构图进行抽象与提炼。因此木色屋面+白色墙体与灰色造型轮廓+深灰色地面,形成了医院的风格逻辑基础,在不同的空间以不同的复杂程度及材料进行表现。

除了设计层面的思考,同时也是针对另一类“人”行为和心理思考的层面,对建造方式也进行了“装配化”、“模数化”、“标准化”方向的探索。这里所说的另一类人群,指的是“医院”的“医生”——后期运维人员,选用结实耐用的材料,用装配化的方式方便安装拆卸,易于更换,提供一种能在最快速度修复如新的面层结构,让后期运维人员因“健康绿色”的医院本身而感到方便与安心。

急诊走廊

四、关注人性

秉承本土设计理论,设计方案更具有项目自身特性,不只重视医疗功能和治疗技术的医疗层面,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物理建筑界面和生活在其中的使用者体验感上,“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成为医疗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同时对医院的环境质量,医院的建筑品质提出更高的需求,努力左到“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并保证医院的独立识别性。让每一个医疗建筑的室内空间由单纯的生物学向心理学及社会学转变,舒适的疗愈环境带给病患不一样的感受和结果,更能体现医院空间品质,并帮助医院塑造自己独特的医疗品牌。

五、关注专业

致力于医疗建筑内部空间的全专业及全过程设计专业,中国院室内设计团队的专业人员配备齐全,服务意识突出,随着近年来医疗业务的增长,已形成集医院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内装修、净化工程、防护工程、空间标识与陈设的综合型医疗空间设计团队。

在疫情期间,团队利用居家办公期间积极为疫情期间医院感染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导的《综合医院传染病门诊设计指南》、《传染病医院设计指南》、《医疗建筑室内装修工程设计标准》的编写工作。我们坚持“以专业医疗服务设计提升医院建筑承载能力,以医院空间文化设计提升医院品牌竞争力”的设计理念为医疗机构提供全程设计服务。


参与编制的部分标准、指南

六、关注落地

装配式医疗空间单元模块

随着国家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日益增速,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医院建设中有很好的应用基础。结合自身近年来在装配式装修方面的技术积累与项目实践经验,研发除了一套“装配式医疗空间单元模块”,其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与现场化的建造,最终可以达到医疗功能化、标准统一化、使用便捷化、效果多样化的目的。

本产品已在2020年“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进行了首次发布与展出,吸引了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行业专家与意向客户的关注。期待“装配式医疗空间模块单元”可以助力未来国家医院建设向着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