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一轮的新冠疫情迅速波及全国,健康和生存环境面临挑战的同时,人们再次强烈地反思疫情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并前所未有地关注疾病、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创新应对。

疫情之下,各地大力投入兴建方舱医院,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并快速转化为人们应对疫情的强大工具。

医院作为人类生命安全的屏障,在疫情与科技变革的双重催动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建筑技术、医疗技术、信息技术如何在同一空间融合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HCD医养设计对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进行了专访,具体内容如下:

受访者简介

陈国亮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专家。国家卫健委医疗建筑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专注医疗建筑设计20余年,设计了30多个医院项目,面积达二百多万平方米。“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东方肝胆医院安亭新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等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近期主要设计作品:华山医院临床医学中心、上海肿瘤医院临床医学中心、合肥质子治疗中心、上海泰和诚肿瘤治疗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临床诊疗中心等。

疫情引发的对医院建筑设计的思考,建筑技术、医疗技术、信息技术如何在同一空间融合创新?

陈国亮:

疫情发生以来,行业内对医疗设计变革的思考成为了热点话题。要回答疫情下,医院的建筑技术、医疗技术、信息技术在同一空间融合创新的问题,就必须将关注点聚焦在整个城市的医疗规划上。

面对疫情,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的合理规划是重中之重。平战结合的医疗建筑设计,由公共空间到方舱的快速转变,还有在疫情中对所有患者正常医疗服务需求的兼顾,这些问题在城市医疗规划层面都需要仔细地研究布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去研究更多的建筑技术。比如传染病医院的设计规范,有更全面检验和评估平战结合医疗建筑的建设标准。在规范标准不断修订提升的基础上,用其指导新的医疗建筑设计和建设。

再者,希望实现平疫转换的医院有更多建筑技术的储备,例如集成化技术、装配式技术、快速移动医疗设备设施的技术等,并且可以形成完备的预案,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不备。

最后,如果疫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大量患者需要进行隔离观察或进行初步救治的情况,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就会被改建成方舱,与其在突发之际手足无措,不如直接将这种可能状况转化成任务要求写入设计之初的任务书中。这样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时可以进行人员的快速收容,并提供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转换保障。

疫情引发的对医院建设运营管理的思考,城市的应急防灾规划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

陈国亮:

目前,很多行业同仁都在研究“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疫情作为城市要应对的突发重大灾害之一,打造韧性城市确实是行业专家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关键点和难点都在于对“量”的把控,或者说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怎样做更加科学、足够弹性,这点在城市应急防灾规划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科学合理的弹性机制可以使得城市或者医院在转换的过程中应对得更加自如,因为1个小时的平疫转换,3天的转换或一个月的转换,要做的预案和准备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付出的代价也完全不同。

疫情之下,科技创新(像无接触超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无人机等)对医疗设计带来了哪些变革?

陈国亮:

现代的难题要用现代的理念和创新科技应对,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城市不断发展,应该用何种心态去接纳和拥抱新技术,并让技术为我所用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新技术的产生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在很多场景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如果一项新技术没有用处,或者受到很多制约,那么就可以选择不用。例如在大型方舱医院中,收治的普通型患者或轻症患者居多,智能化机器人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为患者送餐、送药,并且可以实现自我消毒,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感染风险。但是在平时医院使用这种智能化机器人需要考虑医院的成本、用地等问题,所以在选择时,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疫情引发的对健康设计的思考,建筑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出入口、电梯、装饰装修材料等设计将有哪些变革与创新?

陈国亮:

建筑师在做医院设计时,考虑医院空间形态功能布局会适当的化整为零,将医疗空间做的集约化、高效便捷,将功能要求放在第一位,这是相当一段时间里大家比较倾向的。

现在设计师们尝试适当放开医疗空间,让室内和室外空间多一些交融。这样设计最大的好处是,在碰到突发事件需要关闭一些医疗空间时不会对其他功能产生过大的影响。

在医疗建筑功能布局时,综合与专科相搭配,实现人流的分流,减少人员在往返长距离行动时可能造成的感染风险,这也是今后医院建筑设计应该予以极大关注的努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