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建筑师孟建民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涉及医疗建筑设计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土,是业界公认的领军人物。多年来,孟建民院土扎根深圳,不仅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而且主持设计了多家品质一流的医疗建筑,为深圳医院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孟建民

问: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便来到深圳,您可否简要谈一下您对深圳的印象,或您对过往三十多年经历的一些感触?
答: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三四十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这样爆炸式的发展被公认为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奇迹。早期深圳基础设施比较弱,它是逐渐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当初,依据三十万人口的需求,深圳曾进行早期的规划,发展到现在,深圳的城市人口已经高达两千多万医疗、教育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实际的使用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建筑的承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市政府花了很大精力,在全市布点新型医院建设,以此来弥补过去基础设施的不足,目前已建成了很多新的医疗设施。另外,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老旧医院规模小、设施老化、管理模式落后,所以,原有医院也需要与时俱进

从2000年开始,我国医院进入大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现|代医院建设的经验,但经验并非一成不变技术的发展、管理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进步都推动着医院设计不断前进。停滞只会被时代大潮淘汰,因此每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许多新建医院的总建筑面积多达几十万平方米,规模相当于医疗城,复杂程度高,无法沿用传统医院建设的模式、指标和标准建设,设计师要寻求突破来建立现代型的新医院。我认为,医疗城是“城”的概念,要考虑医院建筑的综合性,除了以治疗为主,人们在这里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都要考虑。

问:您曾经提出,中国医院建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请您谈一谈这四个阶段是怎样划分的,各有哪些特点。

答:这四个阶段是这样划分的。改革开放前,医院多为传统模式,规模小、设备少、管理水平低,强调医患关系,这是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探讨现代型医院,追求医院的运行效率,强调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人车分流,这是第二个阶段。

到了第三个阶段,医院需要提升环境品质,强调绿色生态,例如我们设计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融入了下沉广场、下沉花园、中庭拔风等绿色理念,强调自然采光通风,尽最大可能改善内部的环境品质。第四个阶段,即目前正在推进的阶段,关注医院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将新技术运用到医院的设计建设和运维管理中,使医院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后勤、管理、培训、教学等各类人群。

问:在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您不仅提出了工作的方法论,还在坚固、实用、美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高效、人文的新设计原则,请问您在医院建设的过程中是如何反思设计并提出本原设计的?
答:针对中国医院建设三十年来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本原设计”。以往的一些建筑追求五十年不落后和各种第一,人们的追求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然而,建筑说到底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忽略人的使用需求。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提出了医院建筑设计的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首先,要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建筑一时的美丽繁荣。第二,提高建筑的使用率,只有高效才能让更多的人进入建筑实现建筑的使用价值。同时建筑的使用者有很多种,医院建筑要体现对他们的全方位人文关怀。其实,健康、高效、人文也与实用、经济、美观相呼应,实用就要求建筑,健康和高效,而经济是讲究效率、高效,在精神层面的审美就与人文相关联,也就是人文和美观有所呼应。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问:医院建筑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您是如何带领团队设计超大型医院的?
答:医院建筑是复杂的民用建筑,医院建筑设计和一般建筑设计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在遵循医疗工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而医疗工艺会随着医院管理、医院设备、科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尤其智能、智慧化技术的发展,对于医院医疗工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医院的发展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医疗工艺和医院设计都在变化。

超大型医院更为复杂,必须要用全新的思想和模式来应对。在医院设计变化发展过程的早期,设计被动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后来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不断反思。现在政府推行了建筑师责任制,我认为这个制度的推行非常重要,它强调建筑师全过程介入和管理工程项目,因此,需要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即我所提出的“三全方法论”。团队通过“三全方法论"来应对超大型医院或医疗成长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在实践和体会中不断反思、进步。

问:在医院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师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最终落成的项目更多的是管理者和决策者思维的呈现,我们应该如何突破或改善这种情况?
答:建筑师是医院建设的重要角色之一,但每个角色都有其局限性。建设的过程中,立项非常重要,前期策划者相当于出题者,题目如果错了,后面步步错,再让建筑师去解题是很难的,即使能解,答案也不会太理想。因此,前期的策划决定了医院的性质、位置和规模,在此过程中应该有专业建筑师介入和参与。

作为项目的第一步,出对题目是最重要的,题目出对,后面就能避免出现被动,设计也会更容易推进。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结合医院的管理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要求,配合专业的医疗工艺师团队,统筹整个院区的规划、建筑内部的功能安排、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以及现在的智能化、智慧化医院系统的设计。只有把这些要素统合起来,才能做到较理想的医院设计。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问:您刚刚提到了建筑师负责制,请谈谈您对建筑师负责制的看法。
答: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始,到现在正在设计的深圳市南山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我们团队开始介入设计总承包,从方案阶段到施工图阶段,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也包括幕墙和智能化系统等,都由我们团队负责设计,所有的内容都由建筑师统筹到底,这是建筑师负责制的基础。

过去建设医院,各个阶段都是各自为政,方案是一家,施工图是一家,室内设计是一家,景观设计是一家,幕墙设计又是另一家,整个项目拆得七零八落,结果各方互相扯皮,效率低下,建筑师的意图得不到贯彻,降低了设计的完成度和建筑的品质。建筑师负责制推行建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负责,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必须大力推广。然而建筑师负责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建筑师自己完成,而是在完成建筑设计工作的基础上,整个项目由建筑师实行统筹把控,找专业的设计师来配合协作。

问:现在大型综合体或小型医疗城的理念正在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一种潮流,医院更开放、更具共享性,合理的医院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答:医院是城市功能实现的一部分,它在城市中是不可或缺的。当医院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不能再将其简单地当作一个单体来看待,这时的医院综合性更强、功能更复合,配套设施更齐全,此时,“医疗城”或“医院城”的概念应运而生。小规模的医院功能单一,就诊人群要到院外用餐、休息、购物,而当医院规模达到几十万、几百万平方米时,医院俨然就是一座城市了,衣食住行等相关配套都在其中。所以,用简单的单体思维概念来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这类医院的设计需求,而应该运用全域配套的理念设计这类医院,才能适应医疗城里所有人的各种需求。

问:现在很多医院追求“去医院化”,您设计的很多项目也都体现了“去医院化”的理念,您对这个理念是怎么理解的?
答:所谓“去医院化”实际上是去传统医院的医院化”,传统的医院功能单、人性化考虑不足、人文气息弱、精细化设计不到位,因此现在要打破这种固有模式,创造一种全新的、关心人的、温馨的医院。“去医院化”不是将医院做得没有医院功能、没有医院特色,而是更符合人文关怀、更加人性化,让医患双方都能有“家”的感觉。比如医院的“酒店化”,实际是对人的关怀更细致入微,我们设计的香港施大学深圳医院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发挥。

问:作为建筑师,在医院设计过程中需要平衡多方的需要,其中必有一些曲折和趣事,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答:在从事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有趣的事情很多。比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项目在设计之初还没有明确医院的主体,这家医院前期是由卫计委抽调了一批医院管理者来组织筹备,医院未来将交给谁运作,当时是一个问号,我们只能尽量按理想的医院模式考虑设计和后期医院的经营。因此,很多考虑相对比较主观,定位不够精准,但我们尽力做到普适性强、空间逻辑清晰,以求能够满足未来医院实际运营者的各种需求,行政后勤、门诊急诊、住院部按照板块形式在建筑中的空间逻辑依次展开,方案获得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深化过程中,医院建筑的高度受到附近建筑高度的限制,周边居民因为传统观念,对医院设立在住宅附近比较排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在高度控制上,既要满足功能、医技要求,又要满足不太合理的规划定位。交通组织特别注重处理好与周边立交桥以及街道的关系,所以医院四周都设置了出入口,保证车辆行驶通畅。
为了体现建筑的绿色生态,我们设计了立体花园、城市花园,还有供人观赏、休憩的园林绿化。在地下车库引入自然光,并进行自然通风,以此解决一般地下车库的沉闷感问题。当时政府政策弹性较大,设计师可以创造更好的公共空间,如果控制和要求太多反而会牺牲医院的环境品质

问:基于这些情况,您认为建筑师尤其是医疗建筑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特质?
答:我们这一代建筑师接受了各种建筑思潮的洗礼,老师是留美的,带来欧美的建筑思想,而教育体系来自苏联,我们成长在混合教育基础之上。入学后面临着改革开放,之后就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我们接触现代主义之时,西方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建筑设计时期,不久,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相交融。接着,高技派、解构主义、绿色生态主义相继出现,建筑设计逐渐趋向多元化。

现在,没有绝对的建筑思潮,好的建筑师不再盲目跟风,在理性中追求个性,其中“新中式值得一提,它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和提炼。
 医院设计非常复杂,而且它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从事医院设计的建筑师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关注医养大环境的变化,关注科技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固有模式上或囚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里,要不断反思、学习、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才能使设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问:您认为,中国的医疗建筑师应该用怎样的思考、设计方式去应对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建筑设计市场?

答:放眼国际环境,医院的设计既有共性也有特性。目前中国建筑师在国内的建筑实践都是结合中国环境的特点进行的,如果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了解国际的环境。国外普遍施行建筑师负责制,国内也正在倡导建筑师负责制,只有遵循的规则相差无几,才能真正接轨。

当然,提高中国的设计水准也是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所以,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个是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二是建筑设计的管理和运营方式与国际看齐
问:面对未来医院建设的发展,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应该如何应对?
答:在医院发展的热潮中,更要冷静、理性。不能只搞大建设,要考虑未来医院的发展和运营模式。医院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建设人员以及城市管理工作者都应该关注未来医院的发展,远程医疗、互联网、网上医院等会对超大型医院和大型医院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冲击。现在要提前思考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做好应对的准备。

想了解更多医院建设行业的干货内容,欢迎9月19-21日到深圳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中国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