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规范医联体建设与管理,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助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7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医发〔2020〕1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也是开展医疗卫生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联体建设是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也是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底,全国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408个,县域医疗共同体3346个,跨区域专科联盟3924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3542个

关于医联体建设,近年来的进展包括:

2015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发布,提出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同时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
2017年:《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发布,明确了医联体的4种组织模式——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医联体正式上升为国家政策。(详见:医联体建设尺度再次放宽,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2018年:相继出台《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更加强调了医联体的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发展。(详见:国家卫健委一纸通文:医联体建设大变天,大医院日子不好过了!

2020年:新冠疫情应对中暴露出“防治结合”机制不健全的短板,《管理办法》发布。

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各类医联体组织,特别是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区域疫情有组织地进行防控,其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也存在“防治结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管理办法》明确了医联体"谁来建""如何建""如何联""如何考核"等重点问题。

“谁来建”

《管理办法》中强调,城市医疗集团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组成的组织,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县域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组织。

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协作组织。

统筹区域医疗资源,避免“无序竟争”、“跑马圈地”。推进肿瘤、心血管、脑血管等重大疾病,以及儿科、麻醉科、病理科、精神科等短缺医疗资源的专科联盟建设,发展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主要由国家级和省级医院牵头建设。

同时《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办医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按照自愿原则参加医联体。

“如何建”

在城市,按照地缘、医疗资源、就医需求等因素,整合区域医疗资源组建紧密型医疗集团;

在农村,以县级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推动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

以设区的地市和县域为单位,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共体负责。

由牵头医院负总责,会同公共卫生机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

“如何联”

强调一体化管理,构建“联体”模式。在网格化组建医联体基础上,推动医联体向紧密型发展,实现内部“统一”管理,医联体内实行人员岗位管理,编制“池”,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基础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统一管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统一建设。

强调完善运行机制,解决“联心”问题。进一步明确牵头医院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医联体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医联体内慢病医疗机构、以及康复、护理机构作用,逐步形成急慢分治模式。

“如何考核”

《管理办法》用专门章节来规定医联体的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医院评审评价、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等的依据。将主要考核:考核医联体运行机制情况、医联体内分工协作情况、区域资源共享和下沉情况、发挥技术辐射作用情况、医联体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公共卫生和居民健康改善情况。由牵头单位定期组织对医联体综合绩效、各成员单位绩效进行自评估。

《管理办法》称,本办法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专家解读/医联体建设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 王虎峰;《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专家解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赵琨 赵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