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以下简称“珠海人医”)举办广东省介入与智能医学工程高峰论坛。期间,珠海人医正式启动国家核能开发科研项目《肿瘤微环境多重响应纳米造影剂自动化合成装置与PET-CT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发》;暨南大学介入与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广东省介入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研究平台落户珠海。

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落地,是珠海人医推进医工交叉、医学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技术的普及、转化与应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据介绍,该科研项目将致力于攻关肝癌早筛诊断的“卡脖子”技术,造福广大肝癌患者;两大研究平台将聚焦“介入智造”开发一批亟待突破的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产品,培养一批介入与智能医学工程人才。

医工交叉破解技术难题

我国作为肝病高发地,肝癌人数约占全球的55%,每年有近40万人死于肝癌。超过七成患者检查时就已是中晚期,因此肝癌的早筛精准度直接关系患者治愈率和远期预后。

此次珠海人医启动的科研项目,将致力于破解肝癌早筛精准度的难题。“早期肝癌体积小,实现肝癌的早发现、早治疗,需要辅助一系列软硬件诊断体系。”广东省介入智造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占美晓形象地比喻道,首先要研发能够识别、发现小肝癌的“眼睛”,再结合智能化诊断体系对患者肝肿瘤情况作出“高精度、一站式”的研判。

目前,国内对肝癌早筛的设备耗材及诊断系统,仍然依赖于进口,是制约国内自主创新的“卡脖子”技术。要破解国外技术制约,就要集中优势实现自主创新,需要临床案例、设备开发以及大数据算法等一系列资源的协同研发。

《国家核能开发科研项目——肿瘤微环境多重响应纳米造影剂自动化合成装置与PET-CT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发》将聚焦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据了解,该项目以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申请并获批。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研发一种可精准侦测微小肝癌的新型PEC-CT纳米造影剂,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构建一套PET-CT纳米造影剂自动化合成装置,使纳米造影剂能实现大批量的转化及临床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发一套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用于临床肝癌PET-CT图像的快速精准鉴定。

“该项目研发成果有望突破国际核心技术壁垒,实现PET-CT纳米造影剂及附属创新产品的国产化,最终造福广大肝癌患者。”占美晓说,这也是珠海人医充分挖掘医工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潜力、以智能医学工程推动医学思维模式、诊疗模式和健康管理模式创新的一次重要举措。

依托“大介入”学科落地两大研究平台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介入医学已成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它是依靠医学影像设备为引导,利用穿刺和导管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微创性、定位准确、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让介入医学在肿瘤及血管疾病的综合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介入治疗中,手术需要配合高技术路径的介入器械完成。由于介入器械技术壁垒高,外周血管介入在国内仍处于发展初期,其涉及的大动脉覆膜支架、外周支架等国产化进程缓慢。

为推动介入医学器材国产化研发进程,珠海市人民医院在启动科研项目的同时,推动暨南大学介入与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广东省介入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珠海。

据了解,暨南大学介入与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将重点发展肿瘤微创诊疗的个体化研究、纳米医学和生物材料的转化研究、微创介入器材与高端装备的智能制造等;广东省介入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珠海市介入诊疗中心,打破国外对介入器材的技术垄断,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介入器材。

“大力发展医工学科交叉,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将会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智能医学、智慧医疗的重要力量。”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表示,非常期待暨南大学与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的通力合作,能为珠海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介入医学与智能医学发展的典范。

珠海市人民医院介入诊疗中心行政副主任李勇表示,依托珠海市介入诊疗中心和珠海市精准诊疗中心的实力,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智能制造能力,珠海有信心在围绕以“介入智造”为核心的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据悉,此前由全国介入专家陆骊工教授带领团队建设的肿瘤微创诊疗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已经成为广东省创建卫生高地31611工程中珠海唯一落地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并成为全国首批肿瘤微创介入专项能力培训基地,为全面促进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和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建设集医、教、研、产于一体的高水平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提供支撑。

目前,珠海市介入诊疗中心涵盖肿瘤介入、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脑血管神经介入四大介入医学临床诊疗资源的高效整合;珠海市精准诊疗中心目前已与美国杰克逊实验室、澳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在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分子影像、干细胞及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提升科研实力服务大湾区居民

作为一所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解决疑难病症需要依托医院科研攻关水平。“从启动科研项目到落户科研平台,核心目标是以科研促临床发展,提升服务患者的医疗能力。”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陆骊工说。

前不久,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打造高水平医院”。去年,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作为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30强的医疗单位之一,一直在提升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上下足功夫。“此次科研项目启动和两大研究平台落地,是助力‘健康广东’‘健康珠海’建设的一次重要举措。”陆骊工说。

“我们希望借此契机汇聚人工智能与介入医学相关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谈及此次两大科研平台的发展前景,陆骊工表示,智能医学工程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珠海市人民医院将创新体制积极探索,力争产出一批高精尖的转化医学科研成果,开发一批亟待突破的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培养一批介入与智能医学工程人才。

近年来,珠海市人民医院一直致力于推动科研、学科、人才融合发展。自2016年起,珠海市人民医院启动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计划,医院先后落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省级质控中心单位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地单位、广东省医疗高地建设中首批转化创新平台等。

高水平医疗人才加速聚集于此。该院陆续引进九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并与丁健院士等多名院士展开深度合作,推动科研创新。作为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医院借助暨南大学人才孵化平台,培育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并选送优秀人才赴德国和美国知名医院、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学习。

“科研实力的提升和人才加速聚集,将助推珠海人医加快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将优质的医疗服务延伸至周边和港澳地区,努力将医院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陆骊工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想了解更多医院建设行业的干货内容,欢迎9月19-21日到深圳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中国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