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民用建筑中,医院建筑可能是布局最考究、流程最繁琐、功能最复杂、发展最迅速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新建和改善医院正处在一个高峰期,从“以患者为中心”到“既为患者也为医护人员改善环境”,新的理念在不断发展。这种变化使医院建筑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建筑设计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事实上,即使是对于经验最丰富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医院建筑所涉及的知识也仍然超过了其可控制的范围,而医生又无法站在建筑设计的角度对设计任务书以后的设计图纸进行调控,致使很多空间关系和流程只有等到建筑物落成后才能得以评价。

2015年实施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中,医疗工艺设计被明确提出并形成规范,为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了一系列的参数和要求,使得医院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对今后医疗功能的落地实施有了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医疗工艺设计的三个阶段

我们在近二十年的医疗工艺设计实践中,将医疗工艺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与建筑设计对接配合。

医疗工艺设计的前期策划阶段属于前期设计,可以在设计单位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医疗工艺流程平面图和房间设备数据表则属于条件设计范畴,应该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此时医疗工艺设计应和建筑设计紧密合作,属于联合设计阶段。

医疗工艺的三个流程

在三个设计阶段中,医疗工艺流程平面图是由医疗工艺设计单位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完成的,或者由医疗工艺设计单位和建筑设计单位来共同完成。也就是说,医疗工艺设计单位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图纸来完成。这样才能在建筑设计单位的初级阶段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调整建筑布局,或者避免由于方案的不合理而留下遗憾。

医疗工艺流程图是由一、二、三级流程组成的,其构成如图所示。

业内通行的做法是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只做到二级流程,有的在建筑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也不做三级流程,三级流程的很多内容交由装修设计单位完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时间和设计费用决定的,但是到了后期再做三级流程,一定会增加设计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如果到装修阶段再考虑,还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拆改费用。
为了帮助医院投资方有效地把握医疗工艺设计,下面简单讲述一--下医疗工艺设计中一、二、三级流程的内容和区别。

内科诊室的平面流程图

一级流程: 主要是落实医疗建筑中单体、楼层和大的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主要解决的是流程与动线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医疗工艺设计师还是建筑设计师,都不能改变医院确定的医疗流程,但是设计完成这些流程的动线,则是- - 级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由医疗工艺设计师和建筑师共同完成。
例如,急诊和心血管介入治疗、大型放射设备、手术区域的位置关系及动线,在夜间和儿科急诊的关系等。

最短的动线可以大大提高就诊效率,在为救治赢得时间的同时,良好的周转率还能极大地提升医院的就医环境品质。

二级流程:指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医疗分区或部门该采取什么样的平面布局,主要解决的是面积与形态的关系。

举例来说,在很多医院的建筑施工图中,不同专业的诊室及等候区都是一样的面积和布局,这就是没有专业的医疗工艺设计介入的结果。我们知道,每个专业的就诊量和就诊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况且,不同专业诊室的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此外还要考虑候诊患者的隐私保护等等。所以,二级流程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在不同的医疗环境的前提下,找出医疗分区或部门的特点和需求,在满足面积的情况下,将布局形态在建筑平面中予以落实。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大于2000床以_上的医院,不宜再采用传统医院的大门诊式的布局方式。因为每天几千甚至.上万人的门诊量,大家一起集中在门诊、医技区域流动,将极大地降低救治效率,增加运营成本。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按疾病系统来进行平面规划。二级流程设计是完成这种规划的最后阶段,今后再想进行这种布局方式的改动已无可能。

三级流程:指的是患者和医护人员在房间或特定区域内的行为,以及满足实现这些行为的功能设计。换言之,就是平面设计的细节部分是否改善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体验。

三级流程设计要求医疗工艺设计师清楚每一个医疗环节的操作方式及习惯,并且要站在患者的行为安全、隐私和方便性等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医疗工艺设计中最难以把握、最费时间的设计阶段。

在很多新建成的医院中,医院的建筑外观、整体环境都很不错,但是患者和医护人员在就医和工作时就是感觉不方便,甚至在就医细节上还不如老医院好,大概就是因为三级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的缺失。

以上提及的一、二、三级流程最终一定要以图纸的方式体现。以笔者多年从事医院工艺设计的体会,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完成一、二、三级流程,试错成本是最低的,不但可以准确地把握建筑单体的形态及各项指标,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施工图阶段的反复修改。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真正降低设计周期和费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