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任务,直接关系着当地入口的生命保障水平,同时也是体现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部门。因此,在医院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对急诊科应给予特别的重视。要想建设一-个高效、安全的急诊科,需要设计方、施工方以及医院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精力。对此,《医养环境设计》杂志特邀香港澳华医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良对医院急诊部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进行了介绍。
急诊科重要性日益凸显
HCD: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急诊部的面积占医院总建筑面积的3%,这个比例是否能满足急诊的需求?
郭:急诊面积占医院建筑面积的3%是对现有医院急诊区面积的统计数据,在编入《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版)时,是作为一个参考数据,其主要目的是,当医院建设方无法通过自身需求确定
急诊面积时,3%是一个相对准确的基准数字。

然而,每家医院的性质、规模、定位、科室设置、专业水平、地理位置等不尽相同,急诊区的设置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急救通过量的设置、急诊专业及功能的设置、急诊流程及动线的设置等各个方面。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的设置规模往往是考核该医院的重要指标。因此,以3%的平均值来规划急诊科室的面积,其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其急诊面积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增加,现在已达到医院总建筑面积的6%,即使这样的面积比例,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急诊工作的需求。

HCD:在国家提倡分级诊疗的大环境中,医院急诊部(科)会有哪些变化?应配备哪些用房和设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哪些配置区别?

郭:在逐步实行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大型综合医院的普通门诊挂号量将大幅降低,而急诊的比重将有所加大。比如在香港的公立医院中,东区联网医院的龙头一东区那打素尤德夫人医院目前除急诊外,全面取消了普通门诊。

今后,不同级别医院的急诊设置将会出现较大差异,普通医院仍将维持--般的急救规模和水平,主要配备的用房应包括筛查及等候区、急诊门诊(诊室或联合会诊厅)、急诊抢救室、处置室、洗胃室、注射及输液室、药房等。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来说,急诊筛查部分无论规模还是配置均应有较大提升。因为很多患者希望通过急诊通道进入医院,所以现在的急诊筛查方式、空间、流程及管理,都无法满足今后的急诊筛查要求。

由于未来大型综合医院可能急诊比重会越来越大,原来相应的医技检查科室除了一部分为住院患者服务外,大部分工作将转向为急诊服务,因此急诊与医技将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不但表现在流程设计及平面规划中,还涉及管理方式的改变。

大型综合医院除了应具有普通医院状态的基本配置外,还应在抢救区域增加手术室。同时要配置完善EICU及患者家属等候休息区,大型设备要整合到急诊区域,设置快速检验通道或将急诊检验设置在急诊区域内。

在急诊区域,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正负压转换抢救室,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及区域规划,防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在设置隔离诊断室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分诊、转诊的途径,不但要符合院内感染控制的要求,还要可用、好用。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医院急诊,可以考虑设置直升机停机设施,急诊区域内也可以按需求增加狂躁型患者及需要监控类患者的专门诊室及等候区。

作为医院文化的体现,急诊区域应满足特殊患者群体的使用要求。应该设置轮椅和担架车候诊区,以及符合他们使用的辅助设施,如卫生间等。

空间布局与工艺流程

HCD:MDT(多学科协作)对医院急诊空间的布局有哪些影响?

郭: MDT (多学科协作)作为一种会诊评估制度已经在很多医院实行,急诊科的MDT模式在合理救治危重患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来说,急诊门诊区域的诊室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联合诊疗厅的布局.形式会比单间诊室更有利于开展MDT。适合与远程医疗团队使用的智慧化会议室,或将在今后成为大型医院急诊区域的必备空间。

对于小型医院,可能更倾向于全科医生而非院内.MDT,更多的MDT需要数字化的诊室,通过远程的方式来完成。无论怎样, MDT必定会改变现在常见的急诊空间布局。

HCD: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集中式单元布局、多层次分区布局、功能分区布局等)各有哪些优缺点?

郭:不同的急诊区域布局方式,决定着不同的急诊流程、动线、管理、效率及人力资源配置,也决定着患者的就医体验。

这种布局形式不但是急诊区域内部的布局,急诊区域与其他紧密相关功能区域的组团关系,也将直接影响着急诊部门的运行。

就急诊部内部而言,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组成:接诊分诊(护士站、分诊观察区等) , 急救(抢救室、手术室等) ,急诊门诊(诊察区、治疗区等),感染门诊(隔离检查室、隔离留观区等) ,医技及辅助部门(检查设备、药房、检验、直升机停机坪等)。

就以上板块来说,集中式布局效率最高,急诊的救治可以在一个集中的空间内完成。但是,多数医院往往很难再修建独立的急诊大楼,或是在门诊大楼一层的急诊分区面积内容纳如此多的功能。同时,由于增加了很多设备:设施专门为急诊服务,医院的投资和运营成本也比较高。

多层次分区布局采用的还是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只是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联系没有集中式单元布局那样紧密。急诊的各类患者虽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候诊空间,但是医护人员及后勤供应的流线较长,运营成本较高,运营效率较低。

功能分区布局比较适合小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在急诊区域保留基本的急诊医疗服务功能,急诊手术、EICU、检验及检查设备分别设置在如手术中心、ICU中心等功能区域内,方便管理及质控,同时节省面积、设备及人力资源成本,缺点是患者的移动距离较长,影响急诊急救效率。

HCD :医院急诊空间建设如何规划和设计医疗工艺流程?

郭:首先要根据医院的等级、规模、地理位置及周边的医疗资源情况确定急诊的规模,编制急诊的医疗设置规划,并确定急诊的各项指标,如抢救通过量、设备等。

其次要设计急诊的就医流程、患者及医护人员动线,后勤供应流程、污物流线等。经推算各类功能空间的面积,完善各类辅助空间的设置,智慧化物流系统要在急诊规划阶段确认方案。

在完成并确定《急诊医疗规划设置书》及《急诊空间面积分配表》后,将一、二、三级流程以平面图纸的方式,按确定采用的布局方式落实到建筑平面图中。

未来的空间变化

HCD:急诊空间医疗流线组织有哪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郭:急诊空间医疗流线组织一定要符合安全、高效的基本原则。在急诊内部及与急诊发生关联的相关功能板块,梳理出表现相关紧密度的矩阵图。在组织流线时,按关联紧密程度整合空间,保证急诊急救所需要的时间。比如急诊和大型设备的空间关系,急诊和导管室的空间关系等。

急诊空间要严格按照院内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设计,尤其是感染门诊区域。急诊区域应保证良好的隔离与通风,避免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抢救区域应保证相应的面积,以保证紧急情况下的救治需求。对于大型综合医院的急诊抢救,应保证一定的抢救通过量。

HCD:您感觉未来急诊空间会有哪些发展变化?

郭:未来急诊空间将会随着医院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美国作家埃里克.托普在《未来医疗》一书中提到:“未来医院里由于病房搬出医院,医院将重塑门诊。”事实上,美国今天很多患者已经不再住在医院内,而是住在医院旁边的宾馆里。今后医院的病房将会被这些宾馆、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专业病房或家庭智慧医疗病房所取代。医院将会转变为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急诊中心,医院将由急诊、手术中心和配套的辅助功能模块组成。

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急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被其他诊疗方式替代,尤其是抢救区域。但未来的急诊空间将会在重塑抢救功能的过程中,在流程、空间及智慧化程度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