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6层高的科研楼完成封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项目主体结构宣告全部完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项目总投资48.23亿,总建筑面积约50.6万平方米,其门急诊医技综合楼、住院楼、教学行政公寓综合楼、科研楼、动物实验中心及国际医疗部等主要建筑已陆续完成封顶,现已启动幕墙、精装修、机电安装等施工,预计2021年5月30日实现项目整体竣工验收,2021年7月1日投入使用。
错落分布的6栋建筑主体完成封顶
驱车自凤凰二桥驶入南沙明珠湾起步区横沥岛西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项目的建筑群随之映入眼帘。该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规划车位4005个。项目设置为三级甲等医院,含医疗、科研、教学、宿舍等功能,计划床位数1500张。
从整体布局可以看到,该项目建筑群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设置有4-6层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及23层住院楼,南区主要包括25层教学行政公寓综合楼、16层科研楼、6层动物实验中心及11层国际医疗部四栋主要建筑,主体建成后形成了错落分布的格局。
该项目的建筑外脚手架不同于传统脚手架,其外形颇具现代风格。据中建八局华南公司中大附一(南沙)医院项目经理曹巍介绍,该项目外脚手架采用的是盘扣式脚手架+冲孔钢板网体系,相对传统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来说,具有搭设效率高、架体稳定安全、形象良好、经久耐用、绿色环保的优势。
泡沫混凝土垫层施工对抗超厚淤泥
“主体封顶这一工程节点的完成实属不易,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曹巍告诉小南,工程体量大、专业多、设计周期短、地质条件差等诸多挑战接踵而至,第一次带着设备到杂草丛生的现场进行清表的时候,一台吊机进入地块内后直接就陷了进去,超厚的淤泥层使得项目施工方积极创新工艺,推动“流塑状淤泥质土条件下泡沫混凝土垫层施工技术”、“超厚淤泥层复杂地质条件下坑中坑施工技术”等技术在项目中应用,解决场地淤泥质土承载力差,基础垫层成型慢,施工操作困难的难题。
项目场地大,施工范围广,为确保现场施工组织合理有序,项目还采用网格化管理方式,在土方、桩基、底板、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将场地划分为若干小区块,分区分块管理,优化施工流水和工序穿插,顺利完成项目约120万方土方开挖,3000条工程桩施工、单层10万平方米的地下室结构施工。项目同时以大数据为驱动引擎,搭建了“智慧工地”大数据管理中心平台,让工程管理过程违章看得见、噪音听得见、隐患嗅得见。实现施工过程全面感知、协同工作、智能分析、风险预控。
高标准净化系统设施覆盖各类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