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020年全国“两会”拉开大幕,医疗界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公共卫生建设、暴力伤医、福利待遇等热点成为行业热门话题。

热门关键词:公共卫生建设

王松灵:构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

王松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要区分公共卫生常态管理和危机管理,常态管理由卫健委负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由国家直接负责。”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如是说道。

今年两会,王松灵带来两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建言构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

王松灵说,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与公众健康需求的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力度以及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19年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临床占95.3%,而公共卫生仅占4.7%,专业人员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都待提高,人才流失严重。

针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王松灵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国家负责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把公共卫生体系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管理,坚持公益性原则和国家主导及国家投入原则。

其次,要理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增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最核心的一点是要重建公共卫生体系,区分公共卫生常态模式和危机模式。”王松灵表示,常态管理由卫健委负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由国家直接负责。

再次,王松灵建议要加大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专业人员待遇,营造有利于稳定专业队伍和人才培养的环境,使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

段宇飞:筑牢大湾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屏障

段宇飞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段宇飞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从信息化建设、实验室检测能力和临床救治能力三方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以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为契机,加强与港澳地区以及泛珠三角9省区的公共卫生应急合作,建立常态化培训和演练制度,筑牢大湾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屏障。

推动建设省级生物样本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升级改造一批市、县(市、区)疾控中心,加强负压病房的投入……段宇飞称,最近,广东已经从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和重大疫情医疗急救等领域,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包括利用大数据分析,健全传染病防控的精准性;健全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蔡秀军:四措并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蔡秀君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疫情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经过多次调研,蔡秀军认为,未来可从四方面入手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进行升级。

一是健全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已跟不上现实的发展脚步,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亟待从现实的角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助力公共卫生规范、快速发展。

二是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制度。

疫情发生之后,各省、市等均建立了自己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小组,但是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并没有那么顺畅,政策的落实效率有待提升,而改进的关键在于“指挥中心”制度的完善。

蔡秀军建议,未来可在应急局专门设立一个指挥中心,明确其定位与职能,平常要定期进行演练,一旦发生突发的公共卫生,便能立即反应,协调各部门,提高应对效率。

三是防疫物资的储备必须有顶层方案。

此次疫情中,整个社会的防疫物资不管是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均无法满足现实的疫情发展需要。

未来,相关部门应该居安思危,对防疫防务物资的储备进行顶层设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储存必要的“粮草弹药”。

四是医院应建立“平战结合”的医防体系。

在调研中蔡秀军发现,很多医院的传染病房、传染病大楼,有传染病的时候用上了,没传染病的时候就用不上,造成基础设施的浪费。如何让这些设施在平时与疫情流行时期都能发挥作用?建立平战结合的医防体系便是解决思路之一。

蔡秀军认为,传染病区的规划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此举将极大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王宁利:加强我国公共卫生机制建设 尽快“补短板 堵漏洞 强弱项”

王宁利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王宁利教授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体系和机制建设,成为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此,他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建设,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队伍专业能力。

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亟需加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建设,组建高水平、专业化、全覆盖的公共卫生管理和重大疫情救治的人才队伍。比如今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选拔管理人才时,要重视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背景。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能通过深造学习,补上知识短板,且有相应的考核。特别是基层和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首道防线,基层力量更需强化。

二是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积极推进疫情防控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否会再次反弹?是否会出现其他新的传染性疾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所以对于准后疫情时代的思考,社会经济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一定要做好国家级的顶层设计。

王宁利还提醒,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聚焦重大急性传染性疾病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对慢性病的积极防控,这都是关系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控关键,对于一些可防可治的疾病建议纳入国家慢性病管理系统,进行常规筛查,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通过危险人群的眼底筛查,提高我国人民的眼健康水平,降低致盲率,从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戴秀英:加快补齐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短板”

戴秀英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教授

戴秀英特意在疫情期间,深入公共卫生一线调查研究,与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深度沟通。她认为,首先应该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虽然法律框架比较齐备,但相关的法律体系存在制度不衔接问题,相互之间不匹配,在一些概念、权力主体、行政程序的规定上也不完全一致,有些内容需要补充,有的程序规定太粗泛,缺少操作层面的规定,导致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戴秀英建议,我国应尽早启动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并联动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规章、应急预案之间的关系要理顺。

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方面诸多问题,戴秀英认为,除了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预警机制,还要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王静成:突发公卫事件发生时,应重点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王静成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

疫情终究会过去,人们需要做好心理建设,尽快从疫情的焦虑中走出来。王静成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救援的建议”中提到,提高对心理救援重要性的认识已非常迫切,因此必须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整体部署,以减轻灾难带来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同时要建立科学、长效的心理救援机制,加快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救援和危机干预的应急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

宋张骏: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进程

宋张骏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

宋张骏日前在接受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带去的议案建议都与疫情防控息息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极大考验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宋张骏说,综合医院虽然按常规设置了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房,但普遍规模偏小,专业人员有限,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未设置传染病发热门诊,不能及时有效完成社区感染人群的初步筛查与导流,“现有传染病院大多规模有限,难以适应疫情大暴发时的应急需求。”

对此,宋张骏建议,在医院层面,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医院从人才培养、硬件建设、物资储备等方面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在国家层面,要建设大型省、市级传染病专科诊治中心,并配备省、市级紧急医疗救援队。在群众层面,要建立三级预防体系,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加强群众健康教育,将预防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健康管理服务。

“要建立健全疫情风险评估研判机制、防控物资保障机制、相关实验室检测机制、疫情防控信息传播机制和技术支撑机制为一体的疫情防控体系,提升防控管理水平。”宋张骏说。

除了关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宋张骏还把目光聚焦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上。宋张骏希望,能够从国家立法层面、科研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医保线上支付等方面加快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进程,让更多的群众更广泛的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互联网诊疗技术成果,助推分级诊疗和健康扶贫。

CHCC2020紧扣医院发展痛点,打通医院建设者的知识体系,以“智慧融合·多元发展—主动健康型医院转型与建设创新”为主题,“第二十一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与“中国智慧医院大会”“医学工程发展创新大会”“老龄健康体系建设与发展大会”“中国医院装备产业升级与产业园区发展企业家峰会”5会同行,80余场覆盖不同方向的专题论坛,全方位呈现主动健康型医院转型与建设的完整知识体系。

同期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汇聚17个主题展区、10万平米展示空间,为政、产、学、研、 用各方面搭建一个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