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成功遏制,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然而全球疫情却在蔓延,国内当下防控重点转向输入性病例。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方式、居民健康素养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一、绿色安全的智慧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营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各城市之间逐步呈现“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态势,助推了国民流动性和市民机动性的大幅度提升,既加速了人们的快速集结同时也带来了聚集负面的问题。

大城市去中心化,多中心共存成为趋势,开放小区或大型社区的出现住宅的问题、社区问题(社区健康和社区管理)在疫情应急时期出现一些管理困难等现象,对突发灾害缺乏抵挡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缺陷,给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难,城市管理者需要在城市规划、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思考,如何改变、优化和创新。

如何建设绿色健康安全智慧城市,需要重建或优化提供体系完整和功能完备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以及交通运输、生活供应、卫生环保等城市运行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建筑、设施、设备等)、防疫抗灾设施体系、应急救援设施体系等。

疫情启示:我们在城市规划、城市运营有哪些需要检讨、需要弥补需要创新思路,在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社区街道生态环保、保障、交通、物流、防护、管理、监测治理等方面予以关注。同时也利用先进的技术作为管理工具:如遥感卫星技术、AI技术、5G6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

未来城市规划要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留足后续的发展空间,比如:无人机、无人车的活动范围区间;城市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留出空间;智慧家庭设计也要考虑未来的家庭机器人、家电物联的使用;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应用领域,这都需要我们做好留白,因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已成为趋势。

在城市规划和运营管理中要融入精细化理念,使城市的各种要素得到有效规划管理和良好运营,新兴技术如遥感、AI、大数据等技术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有效工具或手段,是构建精准治理体系的利器。

城市管理者可以做应急预案模拟、人员物资管理与调配、社区健康重建与系统智能升级,建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的指挥与决策中枢,减少政府城市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负,提升城市运营的效率、效益、精准和质量,推动形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将城市家园营造成为理想中的山水城市、田园城市、生态城市。

二、社会治理方式加快融入“数字化思维”

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健康素养等,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改变甚至倒逼社会治理进行改革,需要互联网公共健康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多网合一构建精准社会治理平台,疫情带来的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疫情时期的多部门通力协作、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综合赋能,“一网通办到一网通管”、“码上办”和“健康码”等线上公共服务入口,从城市到农村,得到很多民众的关注和认可。

“数字化思维”的社会公共治理引导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协同,成为未来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的关键。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作用将更会深入人心,如:线上办事办公、视频开会、线上学习课堂、线上购物、线上预约、线上调配等全流程、多角色、多场景协同效率提升,使得“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和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将去虚向实,政府与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的合作,将使得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也将从国家实力、资源动员能力、社会响应能力等多视角得到重新评估和重视,在关键时刻支撑了社会稳定运行与政府公共治理。

结合疫情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政府需要建立军民联动一体化的应急医用物资保障和战略医用物资储备库制度,目的是为提高战略医用物资储备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央和地方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应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新的储备模式,如调整战略医用物资储备的结构,使储备系统化、科学化,服务更具针对性,开拓储备新功能、新方式,降低储备成本,扩大储备资源,合理确定战略医用物资储备量与动员量,以优化战略医用物资储备的规模和结构,做到科学采购和精准管理,实施动态平衡。

三、未来医院设计理念要以Health+为核心

医院作为公共建筑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的一部分,在这次新冠肺炎后,业界相关专家应重新思考未来的医院是什么模样?怎么建设?如何运维?

医院的选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地质、生态安全、交通、资源等。

未来医院的设计更需要重新审视:结构与功能、空间规划、流程优化、发热门诊的质和量、传染科(病房)感染科的建设标准和防护措施、库房的空间与储备、医院后勤服务的方式等。

医院设计理念要以Health+为核心主轴进行,构建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从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含教育)到医疗服务再到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链,如何做到人性、精准化的优质的服务,需要重新构建和赋能现代化公共健康服务体系。

四、未来医院建设的三大思路

未来医院的建设和建设方式,应树立平战结合医院、战略储备医院、临时改建医院思路。

1. 建设平战结合的医院基础设施

在这次疫情防治中,发现大部分医院不具备基本的隔离能力,按照医院建设规范要求建设预留几间隔离病房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更不要谈规模化标准化传染病房,尤其是大规模暴发疫情时根本不够用,除了新建传染病专科医院外,在新建综合医院时通过医院建设规划或老医院改扩建时,就要预留应对烈性传染病爆发时建立平战结合的基础设施(规模适度扩大,可根据当地的常驻人口做出预判),如独立诊疗间、独立病房、专用设施、医护人员隔离防护通道等,平时做为常规医疗场所使用,特殊情况下可以迅速转归基本核心功能做为隔离处治场所设施。

2. 战略储备能随时建设的临时医院设施和物资

每个城市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除了已有的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外,城市管理者要根据规划预留相应的场地,平时可作为城市广场或健康主题公园等用途使用,同时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战略医用物资储备体系,如医院建设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根据需求储备一套或者多套设施完备、质量上乘和做工精良的装配式医院战略物资(政府购买后当地储存或在像远大集团的大型装配式建筑企业建立国家或地方共建储备库在企业所在基地储存),一旦有公共卫生应急预警,即可马上在预留场地建设符合应急要求和标准的医疗机构。

3. 应急时刻在城市既定的公共建筑改造方舱医院

当前两种方式不能满足应急需求时,政府还可以在既定的公共建筑,如:体育场、学校、酒店、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临时按医院建设标准改建成临时医院,供亚健康疑似人群或患者进驻方舱医院进行临床观察、诊疗和康复。

五、医院经营方式更加互联网化

疫情催生了健康服务产业新业态、也顺势推进了医院经营服务方式的快速变革。

疫情催生患者看病方式改变、医院的预约制比例快速增加,医院需要重新配置配套的相关设备、提升服务效率、增加人力协助服务等;

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方式的改变、助推互联网医院快速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从接受医疗服务的持续性和必要性、接受医疗服务流程和及时性、接受医疗服务的价格和频率、接受医疗服务的人群基数和医保看互联网医院已来,互联网医疗服务和三医联动正在逐步协同服务态势已明朗,并将成为未来的高效的服务方式,倒逼医院在医院建设或改造中专门开辟出互联网医院的新格局,实行线下医院和线上医院并行运营的新思路。

疫情同样助推智慧医院建设提高医院和科室的运营效率和精准度,构建医院精细化运营新理念,网上办公、网上开会、网上学习、网上会议、网上商务、网上医院后勤系列服务等,需要医院决策者在医院的空间布局、服务流程和医疗服务生态重新思考未来医院的的定位、变局和应对。

作者简介:

 

李元欣  上海交通大学卫生政策与医务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院能源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