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专题:“疫”不容辞,医院建设者在行动】持续更新中>>>

 “在这里,大家劲儿都往一处使,尽大家最大的力量做事。” 除了系统,整个国家援鄂医疗队都在全力以赴。北京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许小毛说,对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讲,物资保证还可以,只是一些个别物品用的时候还不太够,不过,我们也找了一些替代方法。

除了疾病,还要需要特别关注大家心理

许小毛特别强调,除了疾病本身,还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需要特别关注。病人对疾病不是很了解,特别容易恐慌,心理上是非常不安的。因此,我们治疗时,除了对症处理外,还要给患者一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目前,对这个疾病来说没有特效的治疗方式,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通过对症治疗处理,有一些轻症病人慢慢能好起来,也有一些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的病人病情加重,我们就密切监测。许小毛建议,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就好,不要轻易去医院。同时,戴口罩和手卫生非常关键。

“第一次进隔离病房负责的是疑似病区。患者病情相对平稳,但是最大问题是心里焦虑。”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王颖是一名“90后”,但从事重症监护工作已经6年了,她说她最喜欢通过和病人唠家常拉进关系,在隔离病区夜晚巡视病房时,她对患者的各种主诉都予以积极回复,并及时向医生反馈;她还会细心观察患者的表现,适度给予安慰,“我们不能因为穿了防护服就让这份热情降了温”。

 许小毛说,虽然我们是临时组成的战队,但是队员都非常团结,一切行动听指挥,无怨无悔。我们也注意为队员减压,比较关心每位同事的心理变化,大家相互监督、关心和爱护。刚开始,有一个年轻队员进病房时候,我感觉他好像有点紧张。因此,我们有经验的资深护士专门陪他进去,没想到他进去之后表现非常好、很淡定。

 “没事,别怕,别紧张。我们可以的,我们没问题。”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医院护士胡艳慧跟着护士长的脚步一步步穿过清洁区,半污染区,一直到病房。路上,董老师一直在安慰他们。“虽然对于前方一片未知,但听到这句话心中也依旧很踏实。”31日的凌晨两点多,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医院胡艳慧和大家到达了病区,在专业人员们的带领下开始穿防护服和隔离衣,戴护目镜……老师们也一直在一遍遍确认穿的是否合适。胡艳慧说,处在这种温暖的关爱下,自己丝毫恐惧都没有了。


医护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备准备进入病区

“进入隔离病房一定要守规矩、注意安全、不要慌”

许小毛特别强调,进入隔离病房一定要守规矩、注意安全、不要慌。许小毛还跟队员们强调,上班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人,比如保洁员等,只要发现不正确的防护操作,一定要及时指出,“这个时候该训就训,不断提醒,时时刻刻关注,不能掉以轻心。”

许小毛说,一般大家觉得感染区比较危险,其实清洁区风险也很大,因为大家脱隔离服的时候,一不注意就容易污染。所以,要严把每个环节,特别注重每个环节的消毒,同时穿脱隔离衣时特别小心。穿隔离服要花10分钟,脱隔离服可能要花20分钟。现在,医务人员进出用共同的通道,很窄,大约1米宽。我们进去之后贴着右边走,出来贴着左边走,不能在中间走。“为了让我们都能安全平安的工作,然后顺利的工作平安的返回。护士长和感控人员本来是两班轮流上,现在他们每个班都上。”

许小毛介绍,刚刚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被列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医院,病房的条件一定要满足抢危重病人条件,所以现在正在抓紧时间改造,很快就要开张。病房改造过程中,国家队的大夫也参与其中。

除了治疗外,现在医护人员还要做大量额外的工作,比如防护物品的清理、基础护理、分发饭菜等。病房里的午饭时间到了,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党晓曦就移动着“笨重的身躯”为每位患者摆好午餐摆好,叮嘱他们好好吃饭。“饭后我逐一记录了患者的体温变化,看到有些患者体温降下来,我会冲他们竖竖大拇指,他们会回报我一个充满希望的笑容。”党晓曦说,每次收回体温计将温度甩回正常时,隔着几层橡胶手套捏住细细的水银体温计十分困难,“看我笨手笨脚犯难的时候,一个患者说‘我帮你吧’,这一句话让我心里一直暖暖的”。

“到这里突然发现,和我擅长的、熟悉的重症护理技术,似乎有点不一样。同时面对27位患者,工作节奏、流程、性质也不太一样。”在一层一层防护装备的严实包裹下,党晓曦有点着急了,但她很快稳定心态,用最快的时间熟悉患者情况,“27位患者中有4位病情较重,血氧饱和度、氧气流量、输液量,当我看到他们时,脑子里又自动蹦出来了这些护理记录的内容,一下子又找回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许小毛来武汉的消息一直没敢告诉自己80多岁的父母。“我现在天天给他们打电话,不让他们有给我打电话的机会。以前都是母亲每天打电话。”许小毛这么做,就是为了不让父母知道自己在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