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这个“品”字形结构的建筑群是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南京紧急启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B楼的暴发性应急病区用于收治确诊和疑似病人。

因为性质特殊,这座坐落汤山丘陵中的医院并不被广大市民熟悉。但是,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收治了南京目前发现的全部确诊病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昨天,本项目的主创设计师,建筑师张万桑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目前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已准备好3个病区,重症监护病房与办公室视频连接,确保信息通畅,病人抢救治疗安全及时有效。防护设备、药品等已保障到位。

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工作

隔离病区内忙碌的医护人员 图为监控画面拍摄

进隔离病区前,医护人员彼此加油打气

穿防护服在隔离病区值班6小时,全身包括鞋子都湿透了(右)

设备科工作人员全力保障防护物资
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医院?在设计方面有哪些特色?《医养环境设计》带您仔细看一看。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是个“大专科,小综合”为特色的传染病医院。主要由三部分建筑构成,除满足附近社区群众看病就医正常需求外,还收治市属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相关疾病患者,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传染病诊疗中心和应急救治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迄今为止是国内最大的传染病医院。项目建成后,山地,森林,湖泊等生态特征明显,并保护性地利用了山地景观资源,依山就势,聚散有致。

选址山地,天然屏障张开怀抱

中心选址在南京青龙山。南京青龙山是南京历史上的麻风病区,恰恰在这个区域里, 设计师找出一块地建这所最大的传染病医院。
在北部山谷靠西侧谷弯的位置布置了医疗中心的核心区,利用同一山谷北侧、山脊上较平整的地带,布置了相对独立但又与医疗核心区临近的生活区。北部山谷由西而东伸出的两翼为人们展开了向东侧入口的怀抱。对于这个天然的怀抱,本项目设计师之一张万桑这样理解:我们经常把传染病在社会上推出去,谁来张开怀抱欢迎他?以前是耶稣或者是传教士,他们有这样的精神,今天可能需要这样的医院——怀抱的医院,这个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它张开的胳膊中间有一个基础,提供了两个入口。使用中间的平台作为无污染的入口,背后作为分类污染源的入口。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品字结构,既谋全局又谋一域

卫生中心共3幢建筑呈“品”字形结构,并严格进行“病区划分”,其中,品字的左下口为综合病区;品字的右下口为收治血液病、肝炎、艾滋病等接触性传染病病区;“品”字的上口为收治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病区,同时暴发性应急病区也在其中。
几大病区既要被隔开,还要共享医生和设备的资源,而且项目身处一个山地环境中,对设计师是个极大的考验。
设计师将此称为“聚散”,正如山体自然的聚散,医疗中心不同功能据其各自需要也有聚散的需求。根据传染病控制治疗的特点,核心医疗部分相对集中设置,突发性传染病则与其他部分隔离单独设置。非传染病并与不同种类的传染病的住院隔离区需要分开隔离设置,中心设计做到了分区清晰,洁污分明,聚散有致的布局保障了医院的资源共享与运营安全。

入口独立,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与其他医疗机构设置不一样的是,中心所有传染病区的进出口不是面向中心广场方向,而是设置在处于建筑群外围地形高处的相对独立区域,并面向外围打开,这样可让各个病区的病人从外围进入病区,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在医疗核心区,利用自然山势本有的高差将非传染病区出入口与传染病区出入口做了最彻底的隔离。

采光与通风
在采光方面,设计师利用了所有可能的朝向:病房全部朝向南、东、西配置。保障了病房采光的均好性。内庭院和采光井的设置,进一步最大化地利用了自然采光。
南京当地夏季主导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方案的建筑群布局方式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风降温,带来最适宜的局部气候。三幢建筑布局时,风向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呼吸道传染病病区设于场地最西侧的高处,同时与其他病区保持了合理的卫生防疫间距,有利于病原被风带离,避免对医疗中心的影响。

节能与环保

山区的雨水紧随山谷的凹地向东汇集,到达场地东部则已聚集成潭。为避免破坏自然泄洪区,主要建筑物都置于相对较高的位置。环型的采光带和泄洪涵洞的设置,即保障了建筑物下部的通风采光,又为雨水的通达提供了便利。
由于南京夏季主导风来自东方,建筑环抱式布局朝向东部,这使得建筑群能够充分享受到东风带来的凉爽。东侧湖面水汽的自然蒸发又使接近主建筑群的夏季风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立面上病房区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可自动调节的遮阳帘。遮阳帘可根据日照强度自行调节遮阳范围,大大减轻建筑物夏季阳光直射带来的紫外线热量,又使得冬季可以尽量充分地吸纳免费的太阳热量。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
环抱的山景与平静的湖水为病患带来环抱的照顾感和安全感。错落有致的布局随山就势,步移景易。高低错落的花园平台大幅减弱了建筑体量对场地诗意环境的破坏。现代中带着传统意蕴的建筑和山水融为一体,向市民张开关爱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