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高值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明确治理范围,2020年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的通知”,共18种医用耗材被列入第一批重点治理清单。

通知明确,清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国办发〔2019〕37号)要求制定。同时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清单》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适当增加品种,形成省级清单,并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定医疗机构清单。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加强医用耗材管理,并按照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工作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本次清单包含髋关节假体、血管支架、刨骨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18种高值医用耗材。

2019年7月,国办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要求对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等重点问题进行改革。《方案》列出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即加强高值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明确治理范围。《方案》指出,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群众费用负担重的医用耗材。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焦雅辉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为确保《方案》落地生效,卫健委有四方面的职责,第一点就是要牵头确定这次高值医用耗材专项整治的范围。

“高值耗材范围非常广,品类不像药品,现在也没有非常系统的分类。按照文件要求,我们正在研究选出一些临床应用量比较多,同时价格又非常高,占用资源比较多的品类作为这次专项整治的治理重点,明确了重点,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很好落地。”她说。

而本次清单中有不少血管介入类产品,还有骨科类耗材。事实上,长期以来,滥用心脏支架、骨科耗材价格居高难下的现象一直为人所诟病,这些领域也成为增加群众医疗负担、浪费医保基金的重点领域。

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心脑血管介入类耗材市场规模高达535.9亿元。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心脑血管介入产品需求将持续攀升,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长率都在18%以上。

另外,我国骨科植入类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11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14%,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骨科植入物市场。未来随着中国老年骨病如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股骨颈骨折等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再加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国内骨科植入市场增速将远高于全球,未来5年有望继续保持约15%的年复合增速。

本次国家卫健委在发布清单的同时,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清单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适当增加品种,形成省级清单,并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制定医疗机构清单。

此前不少地方已经在治理高值耗材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等问题。

2019年12月20日,河南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公布全省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的通知》,公布了必须重点治理的50种高值耗材,涉及血管介入、骨科耗材、起搏器等八大类,涉及使用科室和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该通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要对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临床使用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同时,要以重点监控目录内的高值医用耗材为工作重点,每季度对高值医用耗材临床使用进行院内点评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医疗机构动态调整供应目录的依据,对存在不合理使用的品种可以采取停用、重新遴选准入等干预措施。

此后,甘肃、河北、贵州先后下发文件,明确2020年公立医院必须建立高值耗材治理名单制度。

1月6日,江苏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分级管理的通知》,通知不仅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用耗材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制定医用耗材分级管理目录,一年一次动态调整;还要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医用耗材使用实行授权管理,使用医用耗材必须获得相应的资质。

1月7日,贵州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贵州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近期重点工作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制定的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和有关工作要求,加大耗材使用治理力度。

1月8日,甘肃省医保局官网发布《甘肃省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实施方案》,在重点任务分工中指出要根据国家政策适时完成重点治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