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是依据合同约定对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模式。(《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其全称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亦可简称为项目总承包。

根据定义,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工程建设中负责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中的2-4项工作,因此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施工(Construction)以及具体的设计(Design)、施工(Build)环节,交叉组合成了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不同模式。具体包括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设计建造工程总承包(DB)设计采购总承包(EP)以及采购施工总承包(PC),此外还有额外提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运营准备工作的交钥匙工程总承包(LSTK)

LSTK(Lump Sum Turn Key),“Lump Sum”一词最早出现在化学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中,对应着中文里的“总承包”一词;“Turn key”是英语里的一个俗语,原意是“转动钥匙”。两词相连意指满足直接拧钥匙条件的总承包模式。

从工程建设流程来看,建设工程项目需历经勘察方、设计方、采购方、施工方这四个责任主体。而我国建筑业价值链的长期割裂,造就了设计、采购、施工环节分开经营的局面:各责任主体间往往相互制约、相互脱节,工程建设的进度、成本和质量也常常与预期相距甚远。

而EPC这一先进承包模式的提出,便瞄准了流程价值链割裂现状以及由此而来的建设顽疾,因此也被监管部门寄予了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厚望。

一、EPC:新模式的优势

自1984年工程总承包被国务院纳入《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后,三十余年来总承包制度不断完善:

1992年工程总承包企业成为建筑业的一种企业类型;

2003年率先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企业类型被确定为具有工程勘察、设计或施工总承包资质者;

2014年起工程总承包市场不断扩大,多省份先后被批准开展试点工作;

2017年《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的出台,与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政策法规已日臻完善。

2018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建市综函[2018]7号),要求推动工程总承包,修订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

各省市政策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工程总承包

作为建筑总承包中的趋势性发包方式,工程总承包相较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土建总承包优势显著:

1.由总承包单位统筹多项建设环节,能够有效遏制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

2.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深度融合,能够控制建设投资、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具有节约工期、降低成本、责任明确等优点;

3.建设环节多头并举所提出的综合实力要求,能够推动建筑企业整合资源、调整结构,间接推动建筑行业优化升级。

当然,工程总承包人对于设计、采购、施工流程的全权负责,同时也意味着对于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的全面负责,这向企业提出了相当高的能力要求。

二、工程总承包未来的市场会如何?

建设市场本身的变化正在孕育总承包市场。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同步的建设市场,在初期是高度离散和自由竞争的,在离散市场,任何猎食者机会均等,但现在市场正在逐步集中;房屋开发市场的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小开发商拿地已经非常困难,房屋开发正成为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市场集中度日趋提升,大企业生龙活虎,中小企业日子越来越难;

政府主导的市场包括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建筑,在政府推行PPP模式以后,具有资本和整合资本能力的企业已经赢得了初步的胜利,而没有资金能力的企业则在竞争的红海中苦苦挣扎,尤其是PPP+EPC模式的推行,更让强者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大多数工业领域已经逐步成为大企业之间的较量,家电、汽车、化工、有色黑色等行业大型集团已经形成垄断竞争态势,大企业集团垄断的形成,推动建设领域市场的进一步集中,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建设市场也逐步被综合能力强的建设企业占据,上游企业信奉的是技术,扎钢筋、捣混凝土的能力不能满足这些大型工业企业的需求;

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导致市场的集中,推动建设模式的改变,建设方不会只考虑建设阶段的成本,他们会更多考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价值链割裂的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价值链整合的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步显示出生命力。

其次是政策推动总承包的力度越来越大(前文已陈述)。

在国家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模式的大背景下,目前工程总承包的市场究竟有多大?未来5-10年,工程总承包市场会有多大?

1.目前工程总承包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目前国内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设计企业、建筑企业、其他企业(如华为)。依据建设部的统计,2016年,勘察设计企业新签工程总承包合同为1.39万亿,完成的收入为1.08万亿,过去3-4年合同额复合增长9%,营业收入复合增长7%。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国内市场的合同额和营业收入估计为6000亿和4000亿。2016年,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新签合同2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1600亿美金,以50%的工程总承包比例计算,分别为1250亿美元、800亿美元(折算为人民币8000亿和5000亿)。总体上,中国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年新签合同约2.8万亿,营业收入2万亿。

2.未来5-10年,工程总承包市场会有多大?

不同的方式测算出不同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尝试以两种方式测算:

方式一:工程总承包业务收入=建设行业营业收入*工程总承包模式占比;

方式二:工程总承包业务收入=当前工程总承包营业收入*(1+x%)y, x%为预计的年增长速度,Y为未来的年数。

两种测算方式得出的结果如下:


测算结果有赖于假设前提,乐观假设和悲观假设差异巨大。在相对中性的假设前提下,两种测算结果,以及根据两种测算结果得到的平均值,均显示未来的工程总承包有大的增长空间,这样的测算结果显然有赖于政府政策、业主支持和承包商自身能力的发展。

方式三: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实践来测算。

大多数发达国家工程总承包发包比例占总的工程发包比例超过1/3,少数国家达到50%。如果中国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发育程度达到30%的比例,以3%的符合增长速度,中国2026年工程市场营业收入将达到人民币28.7万亿,工程总承包市场将达到8.6万亿。


三、设计院和施工企业谁更适合做工程总承包?

设计院和施工企业到底谁才是更占优势的一方?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设计是施工的灵魂。EPC模式强调了设计这一上游环节的总包必要,其应用显然有利于设计单位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主导作用,以及依托其技术水平所带来的总体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以及工期控制优势——将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

施工是设计的落实。EPC模式强调了施工向上游环节的拓展和延伸,其应用显然也有利于施工单位充分发挥其现场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优势——将推动施工单位不断强化工程建设总体策划与宏观管理能力。

然而,对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而言,转型EPC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能力角度而言,工程总承包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设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计划管控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设计单位在后三项的能力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施工单位在设计管理和计划管控能力上也少有建树。经验角度而言,设计单位缺乏将设计文件转化为项目产品的建筑、安装、竣工、试验等经验;施工单位缺乏建设工程总体策划经验——无论E还是C都面临着颇长的转型之路。

转型初期,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尚可以通过收购、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价值链融合。但长远来看,两者都需通过升级企业资质、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技术水平以获得项目承接资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丰富经验、形成整体合力。

1.设计院做工程总承包

(1)优势

a.设计院做总承包的第一个优势在于身处价值链上游的技术优势。众所周知,设计是所有工程项目的起点,从设计图纸到施工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于工艺复杂的建筑行业本身而言,技术核心的内容都把握在设计院手中。因此设计院在做项目的时候,具备先天的技术主动权,享受上游带来的优势。

b.设计院优势的第二点在于业主的倾向。对比目前仍处于劳务密集型产业的施工企业来说,设计院作为智慧密集型的代表,更容易赢得业主信任。业主们通常会认为设计院相比于施工单位,员工大多都是高学历人才,对该领域更加专业。这种专业的形象会为设计院带来沟通上的便利。因此设计院做工程总承包模式更有利于和业主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处理矛盾的时候也更容易采用缓和的方式,从而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效率。

c.最后,有利于缩短采购周期。由于整个项目是由设计主导,因此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就可以直接进行项目各环节的统筹,比如提前准备采购等工作,这有利于缩短采购的周期,从而降低工程项目的总体成本。

(2)劣势

a.设计院做工程总承包的第一个劣势在于较为薄弱的服务意识。由于设计院以往的业务与一线市场的联系不如施工企业紧密,导致设计院的服务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对客户的服务精神不如施工企业。这一局面也与设计院的人员学历背景有关,设计院里大部分是高学历知识分子,普遍重视技术大于服务。他们虽然从专业形象上来看占有先天优势,但从对客户的服务态度和能力上来看,却又是有所欠缺的。

b.设计院的第二个劣势在于能力不均衡。工程总承包最基本的能力有五项:设计管理能力、采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计划管控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而设计院对于资源整合、计划管控和专业管理这三项的能力建设都偏弱。除此之外,设计院作为轻资产企业,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较低。一旦项目出现了问题,设计院几乎没有能力进行赔付。这也是设计院无法回避的劣势。

c.另外,计件工资制会打消对图纸优化的积极性。从工作的体系和特性上来看,设计院通常采用计件工资制,这使得图纸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与设计师的关联较弱。对于完成了画图任务的大部分设计师而言,在原有图纸基础上进行优化和细化是很不划算的事情,这导致当客户有进一步要求的时候,图纸的修改和优化往往很难进行。

d.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失。现阶段,设计人员远离市场,对报价不敏感。设计师并不能成为称职的工程师,他们大多不去现场,这与国外的建筑师有根本的区别,在国外是从画图到施工都要求建筑师在场,参与施工过程中的每个设计变更、图纸优化和现场验收。

作为施工方的工程师,要考虑在完成施工的基础上节约成本,便于施工和维保,而国内的设计师很少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员缺口很难解决,如果设计人员都赶去现场,那么设计图纸的人就没有了。未来可以考虑将图纸这部分分包出去,从而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

综上所述,设计院想主导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服务意识的加强、组织体系的建设、技术管理的升级以及人才结构的改进等等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设计院如何转变观念、有效地整合能力与资源、提升设计管理水平来达到工程总承包的能力要求,是决定设计院是否能真正引领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关键因素。

2.施工企业做工程总承包

(1)优势

a.首先,施工单位在现场的管理方面占据优势。得益于施工企业强大的项目管理能力,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时,施工企业往往比设计院调整起来更加灵活;此外施工企业在承接项目的时候往往会善用其资源组织能力强的特点,相比设计院作风更加大胆,敢打硬仗。而且,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的能力和服务意识普遍要强于设计院。

b.第二,有利于总价控制,造价也更合理。施工企业的由于长时间在现场,很清楚需要优化的方面,造价更为合理。由施工单位牵头有利于总价控制,可以在保证合理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c.最后,施工企业在抗风险的问题上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在国内,即便是因为图纸的原因而导致项目进度上出了问题,责任往往也是由施工企业来扛。业主通常也会将项目上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施工企业的问题,施工企业长期在这样高危薄利的环境下摸爬滚打,应对各种项目风险的经验较为丰富。

(2)劣势

a.施工企业做工程总承包的劣势首先表现在业主的态度上面。由于建筑市场的特殊性,导致施工企业在业主(特别是政府单位)心目中的信用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导致了即使做了工程总承包,业主也依旧会经过多插手项目,致使工程总承包项目流于形式,失去了其本来意义。

b.其次,价值链中的下游劣势。与设计院相反,施工企业处于价值链下游,施工就是将图纸转变为实体建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施工企业很难推翻图纸,这也就印证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即施工企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c.另外,设计管理人才缺失,最主要的是懂得设计的施工管理人员的缺失。一个优秀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最好要做过设计,懂设计规范,然而现在国内的建筑业这类人才的缺口非常明显,这使得项目经理在针对图纸的沟通时,很难和设计人员处于一个频道。

d.此外,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在技术投入上尚显不足,不注重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和独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和工程技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这样看来,施工企业在向设计靠拢的过程中,也会面对重重困难。因此,要在项目综合管理能力、设计能力、战略性采购体系等诸多方面形成整体合力,全面实现朝工程总承包业务模式转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转型道路还很遥远。

那么,做工程总承包到底谁更有优势?是设计院还是施工企业?

在分析完两者的优劣之后,现在让我们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工程总承包模式面前,设计院和施工企业谁才是更占优势的一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设计院,还是施工企业,在向工程总承包转型的过程中都要克服重重阻力。

其实,对于不同种类的工程项目,设计院和施工企业都有各有所长。对于工艺强、工序难的工程项目来说,设计单位牵头更有优势;而对于专业性不强的常规建筑项目而言,施工单位来主导优势更加明显。

大多数成功的国际工程承包商通过不断地实践证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并不取决于某个领域相对垄断的核心技术,而是基于多年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所形成的,在业务整合、兼并扩张以及跨国经营方面的能力。

所以,无论是设计院还是施工企业,各自的劣势很有可能是暂时的,通过项目经验的累积与不断地改进与总结,企业在扭转劣势,打破壁垒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所收获。这就意味着:在面对工程总承包的时候,设计院要多在现场、积极参与项目管理,而施工单位则要向设计靠拢、提升设计管理能力。谁能够在发挥自身长处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短板实现资源整合,谁就能够赢得未来。

四、工程总承包中的风险管理

各建筑企业积极转型工程总承包的同时,其风险管控能力也应相应升级。传统模式的责任是分散的,业主、监理、勘测、设计、施工所谓五方主体各自责任明确。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尽管还是五方法人主体责任不变,但总承包企业负总责,凡是工程涉及勘测、设计、采购、施工的问题,总承包都有责任。传统模式下,设计施工时有扯皮现象,EPC模式下的问题扯皮都在总承包范围内,需要总承包内部把控与管理,这就对总包管理的制度、核心能力、人员专业要求很高。

把控不好产生的风险都由总包负责。要求更高是分包与分包、分包与主体施工间的协调管理要做到无缝对接,稍有疏忽就会产生索赔。

早在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意见便提出: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建设单位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公平合理分担风险。

意见进一步指出: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向建设单位出具履约担保,建设单位向工程总承包企业出具支付担保。这一点也在2017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被再次强调。

行业主管部门对于履约担保支付担保的应用,将工程总承包合同双方的义务履行信用风险转嫁给了第三方担保人如保险公司;而工程总承包人在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中,也会面临着来自专业承包单位、联合体单位等主体的风险,其连带责任也要求其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工程保险,以转嫁成倍增加的工程建设风险。

无论你是否愿意看到,工程总承包市场将会因社会效益、业主效益、承包商效益的共赢,越来越发展壮大,势必“硝烟四起”,成为优秀建筑企业的必争之地。

来源:工程总承包之家、筑龙新闻、建筑前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