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卫健委的密集挂牌,已有一批政策蓄势待发!

近期,在各地卫健委领导首次亮相的新闻发布会中发现,各地都在密集筹备“强基层”的重要举措。

其中被着重提及的有: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鼓励培养全科医生,以及互联网应用基层医疗,以及医保协同等未来重点工作。

未来,在“三医联动”的背景之下,地方作为政策的真正执行者,县域医改或将迎来新的春天!

县域医改迎来新的春天!

县域医改的核心是县域医共体改革,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调“基层首诊”。

然而,时隔三年后,基层医疗仍面临诸多问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有专家撰文称,中国人口大多分布在县级区域,然而现实是,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重要的县级区域能分配到的优质资源还极其稀少。

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提升低级别医院的质量。

政策的重点发力出现在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出重点要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月底,全国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在山西召开。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陆续推进,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中西部省份如云南、陕西,都在下半年工作重点和卫健委挂牌后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医共体改革。

这意味着,随着各地卫健委的落地,地方也将开始真正执行县域医改政策。

大量县级医院升级

县域医改带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的医院升级。

此前两月,一大批乡镇卫生院升级二级医院,而县级医院升三级医院的新闻屡屡出现,其中也不乏地方政府提出指标。

医院升级,意味着相应的软硬件资源配置都要进一步提升,伴随而来的,则是大笔资金投入到医院基建、设备升级。

以县医院为例,来自《中国县域卫生》统计显示,全国县市级医院至少已有超过200多家晋升为三级医院,其中江苏省40家,四川省39家,山东省33家,浙江省29家等。

10月30日,新组建的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了强基建设滞后项目集体约谈会议。

其中公布,广东投500亿强基层的大手笔,名列各省前列,已有九成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项目开工。

公开信息显示,2017—2019年间,广东各级财政安排500亿元,重点投向粤东西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服务模式。

然而,进一步回溯县医院创三甲的过往历史,发现医院升级曾存在争议。

有媒体报道,2012年原卫生部宣布240家三级医院评审结果无效。原因出在原卫生部2011年重启等级评审时,出现各医院批量“争级上等”,因而被紧急叫停。

时任原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曾透露,自2011年以来,全国晋升三级的240多家医院中,一半左右为县级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也挂上“三甲”。

为争创“三甲”,不少医院不断圈地扩建、大手笔引进设备。 刘勇认为,这种状态容易破坏整个医疗服务网络,也可能浪费医疗资源。

而近来被认同的行业共识是,一家好医院的标准不在于设备基建,更重要的是诊疗与医疗服务质量。

基层缺医生怎么办?

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众多医院建设起来,那么医生哪里来?

基层医疗机构一直面临医务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浙江的医共体改革试图突破这一尴尬——让人员使用成为“一盘棋” 。

10月30日,浙江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这也是浙江机构改革后,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组建后,参加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会上提出,医共体改革要落实医务人员“县招乡用”政策,招录在县里,工作在乡镇,许多省份也在推进这一编制备案的政策。

浙江省卫健委主任张平在会中回应:“医共体的人员统筹使用,不是原来简单的对口支援、人才下沉、上级医院派几个专家到下面坐坐门诊,而是医共体内所有人员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统筹使用。”

最重要的是“打破原有的单位、科室、身份的限制”,还要实行自主定职定薪,职业发展优先向基层倾斜。

其他省份也在推进,例如云南省提出,医生要想考评合格或晋升,必须满足在低级医院完成一个服务期才可以,并辅以适当的经济补偿。此外,还需要落实低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定期进修。

总之,一系列的鼓励医生的制度安排,在设计进入医护人员的评价体系之中。

各地推进县域医改的过程,是将医疗资源往缺乏地区补充,其实都面临着资源集中和流程再造——医院建设的硬件支持,医生资源的有益补充,既需要部门联动体系,也需要技术软件的效率支持。那么,互联网+医疗会成为新的助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