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洛阳市人民政府分别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洛阳市第二中医院签署产权转让协议,这标志着这两家医院正式回归公立医院序列,恢复公益属性。

“东宿迁”、“西洛阳”,作为曾经公立医院市场化改革的“猛将”,随着宿迁再建公立医院、洛阳“召回”,公立医院市场化改革的1.0 版本似乎走到了尽头。

期盼已久的回归

图片来源:洛阳网

2010年,洛阳市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随后洛阳市中心医院、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14家市属公立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由政府办公立医院改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

去年9月、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先后恢复公益属性,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铁路医院)恢复公益属性的相关工作也于近日启动。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员工介绍,员工们也都支持。“公立医院现可以享受到政府带来的优惠政策,老百姓更认同。”

已故著名学者朱幼棣担纲主编的《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3版)》,曾全面梳理洛阳公立医院改制,并指出洛阳公立医院改革对全国的借鉴作用。

报告认为,洛阳市的公立医院改革无论在内部运行机制还是在产权制度方面改革力度都很大,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尽管这种全员持股的改制模式不够完善,但其积极探索的勇气值得肯定。

政治觉悟与经济账单

先驱成先烈?改革失败?

上述接受采访的医院员工并不认为,“医院改制后,员工待遇和患者数量都没下降,医院也没有出现运营困难和太大波折。”

那为何重新改姓“公”?尽管没有明确表态,但据相关媒体披露,洛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2010年以公立医院身份申请并获得500万“重点专科项目”科研经费。2011年改制后,其他科室在申请该项目时,上级领导告知:该项目主要针对公立医院,转制后只能以民营医院身份参评。

同时,与2010年相比,2018年公立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变,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已经定调。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另一方面,给予公立医院深入医改的财政支持也在加大。

著名医改专家、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在介绍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公立医院支持力度大,财政投入多,存在利好政策;地方政府以增强公立医院公益性为说辞,收回在一定程度上也最能体现政府的责任;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社会办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问题,也是政府收回的理由。

“公益性”不能决绝所有问题

百姓得实惠、医院获发展、职工受鼓舞,规范解决改制医院遗留问题,通过恢复部分改制医院公益属性,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提高全市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洛阳市此番“召回”看似好处颇多。

在徐毓才看来,恢复医院“公益性”并不能决绝所有问题。

“如果以谋求政府更多投入可能会失望,国家财政投入的思路已经明确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责任划分,而且将越来越清晰,考核越来越严格。财政投入逐步变为购买服务,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医疗服务已经变成购买服务,人头经费更多的由地方政府负责。因此,对钱想的太多可能会失望。”

另一方面,公益性并不能与优质医疗服务划上等号。

“如果从突显公益性考虑收回,更是不靠谱。公益性与公立医院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医疗市场应该是有竞争、有激励、有约束、充满活力,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发力,应该做的是继续加大放管服力度,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而不是偏爱公立医院,最终还是一个畸形的医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