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短短4年,恰好赶上了医疗改革好时代。私立医疗机构雨后春笋般崛起,对于专业人员的需求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算上大大小小参与的医疗筹建和运营项目,虽然说不那么多,但也有些心得体会(应该算是我同辈里面经验颇丰的)。

有些项目参与了前期从装修设计开始的筹建,有些项目则是筹建团队到后期运营。今天就来叨叨那些筹建诊所路上的一些大坑,由于小坑无数,各地还有各地特色的小坑,因此就笼统说一些显而易见的大坑。

一、选址的坑

李嘉诚说过一句话: 除了地段还是地段。国外某个医生集团当时和我交流时后关于地址只说了一句话:location,location and location。

选址的坑有两个:

第一,选址是否和今后自己拟定开展的业务有关,即周边是否有协同效应或者客户。

第二,前期应该做好背景调查。对于任何私立医疗机构来说,地段选址和周围的业态以及分布人群有着重要关系。

瑞金、中山、仁济、华山等百年老店就算是搬到上海远郊也会有大量患者。但对于新建医疗机构来说,如果选址周边配套很少,或者交通比较不方便,那对于初期的业务量和专家签约存在一定影响(出行时间成本过高)。

选址的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今后运营模式的定位,比如儿科一定选址离居民区近的,口腔、医美或康复通常选址白领CBD集中区域。当然,好的地段,其租金成本一定会比偏僻地区贵很多。虽然成本也需要考虑,但无数个现货案例证明,良好的地理位置是成功因素之一,千万不要就因为那些租金而选择和自己业务开展不符的区域。

更何况租金这种事情,其实是有谈判技巧的,包括免租期(如果准备充分,免租期可以推进很多事情,变相节约了成本)。

第三,关于通道、层高、供电、周边邻里关系的调研。因为涉及到消防、业务开展硬性规定(比如手术室净高必须大于2.8米)、医疗机构需要2路供电、环评等。听闻不少项目是挂在了环评上,或者消防不通过进行了改建,耽误了整个工期。因此,建议选址时候背调越充分越好,同时把专业的事情给专业的公司去完成,会省了不少心。

二、设计和装修的坑

虽然目前国家说诊所开始后置审批,但笔者目前了解下来估计在上海还没有落地。因此,在开始平面设计时建议组建设计团队,其中包括医疗人员(实际使用者)、运营人员(实际使用者)、设计部门及相关部门审图的老师们(卫生和消防)。

这样构成的四方人员,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沟通成本,并且可最大程度避免设计和实际使用上面的矛盾问题。良好的设计平面既符合各相关部门的要求,又能满足临床和运营条线的需求。

切记闭门造车,到头来可能会导致“从头再来”。开始施工后,一定要找专业监理或者自己的工程经理驻场协调一些事宜,因为总有突发的意外的情况,需要现场协助决断和解决,这时专业人员对于整个工程的把控和项目的理解就变得至关重要。尤其医疗项目,其中涉及了上下水、弱电、辐射、气体等,更需要有现场指挥官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各家打架。

关于装修,好是没有极限的。否则为何说建筑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

装修和装饰完全看预算和商业定位。定位社区,客单价50-100元/人次那么普通装修就OK,毕竟是跑量的生意。

定位高端,客单价1000/人次那么就需要拿出和价格及受众人群匹配的装饰装修风格。当然,现在装修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会变成成本,所以并不是越高级越好。可以找那些有许多医疗项目的工程或装修公司,有时他们也会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并且,有些供应商已经做出了口碑,在卫生部门自己也有品牌背书。

三、设备采购的坑

采购一直是一个企业里面比较敏感的一个部门。之所以倡导阳光采购是因为采购能牵扯到太多的利益部门和链条。因此,也经常见到很多投资人自己管采购或者股东管理采购部门,由于是花自己的钱,相对聘请人员来说更加“放心”。但无论采购是哪方人管,医疗设备的采购一定切记遵守“货比三家”原则同时需要做好以下调研:

1、购买医疗设备的目的是什么?使用频率预估如何?

2、购买医疗设备是否听取了目前正在使用该医疗设备至少三个以上医生的使用感受?

3、购买的医疗设备目前在行业中的使用情况和市场占有率情况。

做好功课,再去寻找供应商。有些产品是直销,有些产品是代理经销商,都需要逐一完善,并且对于价格、质量保证、维修保养、发货周期都要做好相关约束和沟通。

另外,如果是大型设备,一定和施工方也进行对接,确保设备的吊装(比如DR、CT等)可以配合工期按时进入。

另外,采购设备建议分期进行,首先是诊所/门诊运营必备的大型设备,再次是必备的中小型设备,最后是常用耗材。并不需要所有设备一步到位,毕竟设备买入以后就开始计算折旧,都会变成成本。而且目前医疗设备更新速度太快,因此在筹建期,只要购买运营后1-2年内所需要使用的设备即可,这样也可以减少投资压力。

四、结语

任何实体医疗机构,相信在筹建和运营路上都有走过不同的坑,那些踩过的坑付出的都是汗水和金钱。因此,对于一个医疗机构来说,一定要及时总结,避免两次掉入同样的坑。对于初入医疗机构的人来说,建议集思广益,多学习,多总结,可以避免掉到显而易见的大坑里面去。当然,小坑无数,毕竟成长之路上摔摔跌跌才能健康成长。最后祝大家都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