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5号)。

三大文件的核心内容

三个文件分别是:《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核心要点:

首先定义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诊疗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同时明确互联网诊疗的资质。新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书面答复。

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拟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向共《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发证机关提出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执业登记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核心要点:

实体医疗机构自行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搭建信息平台,使用在本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应当申请样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

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师,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在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注册,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

互联网医院开设的临床科室,其对应的实体医疗机构监床科室至少有1名正高级、1名副高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可多点执业)。

患者未在实体医疗机构就诊,医师只能通过互联网医院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服务。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核心要点:

文件规定,有两种情况允许开展远程医疗:某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直接向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发出邀请,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双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

邀请方或第三方机构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受邀方以机构身份在该平台注册,邀请方通过该平台发布需求,由平台匹配受邀方或其他医疗机构主动对需求做出应答,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

该通知包含的三个文件中,包括了互联网诊疗的执业细则、互联网医院基本标准、监督管理等,这是国家针对互联网医疗健康颁布第一部最全最细的政策,也对互联网医疗行业,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皆有深远的意义。 

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梳理

互联网医疗的迅速扩张

2017 年互联网医疗规模已突破 300 亿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 年到 2017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 2 亿元激增至 325 亿元,复合增速高达 89%,目前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已逐步成形,在线挂号及问诊企业已从流量争夺进入到了医疗资源扩张的比拼阶段,接下来预计市场增速将维持在 40% 左右,预计到 2020 年我国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900 亿元。

图表 1:2011-2020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高增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传统医疗服务无法有效满足广大患者乃至医生的需求及存在需求对接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互联网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6 年 12 月,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 1.95 亿人,占网民的 26.6%,年增长率为 28.0%。其中,医疗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挂号用户使用率最高,分别达到 10.8%,10.4%;其次为网上咨询问诊、网购药品 / 医疗器械 / 健康产品、运动健身管理,占网民比例在 6% 左右。

图表 2:2015-2016 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使用率(单位:%)

另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研,2017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到 2.53 亿人,网民使用率达到 32.7%。

图表 3:2015-2017 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人,%)

目前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 95 家                      

从探索期到爆发期,互联网医院只用了一年时间:2016 年我国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数量为 36 家,而到了 2017 年这一数字为 87 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 年中国互联网医院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8 年 3 月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达到 95 家,其中上线运营的有 82 家、在建的有 13 家

图表 4:2014-2018 年互联网医院建设数量(单位:家)

图表 5:主要省市互联网医院建设情况汇总(一)

图表 6:各省市互联网医院建设情况汇总(二)

随着三大文件的出台,这个发展了多年但始终没有突破的 " 互联网 +医疗" 领域将真正迎来第一个收获期。不仅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企业正名,而且也为他们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内容。

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未来该行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规范,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更强;

二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中,竞争也将加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此同样适用;

三是实体医疗机构越来越开放,不仅接纳第三方(企业),而且医疗人才的流动或许更加频繁,所谓的医院围墙,也将被打破,优质医疗资源有序地流动;

四是人们获取医疗服务更加便捷;

五是资本对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投入也将增加,只是更多倾向于拥有实体医疗机构资源的项目。

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数据、人工智能、AI

《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的出台,已经让一部分企业成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领跑者。那么下一步又该何去何从?

好心情CEO陈冠伟认为,互联网医疗场景是能够在线解决用户大部分问题,能够通过技术系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度,能够让用户方便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他更希望互联网医疗是以服务医生和患者为准则的模式,找到准确的实际应用场景,解决用户问题。

他的规划已经制定清楚了:一是找到平台生态各参与角色需求,找到变现能力。二是沉淀数据。三是研究智能系统,成为提高精神心理医生辅助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

心医国际总裁邰从越表示,“互联网+医疗健康”下,心医国际基于实体医院所打造了开放融合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借助“资源、运营、学科”优势,通过8年的时间打造了基于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疗落地模式,让数据跑起来,打破信息不对称鸿沟,用专业的就医导航和通道解决医疗资源“错配”问题,让患者精准就医诊疗。目前由心医构建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覆盖了5700多家各级医院。 

医联创始人王仕锐却认为管理式医疗将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大趋势。医联一直在致力于打造的“HMO”(健康维护组织)模式,就是管理式医疗的一种形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医疗和保险合二为一以及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其目的是搭建医药险利益共同体,从而能够让医疗专注于医疗。因此未来医联将借助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核心资源与技术,整合医疗机构、药械厂商与保险公司各方资源,不断完善以智慧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为重心的全产业链条。

同时,医联还将考虑投资并购一些业内优秀企业,完善公司在大健康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使医联最终成长为一家业务覆盖“互联网+医疗健康”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创新医疗领军企业。

无独有偶,微医创始人廖杰远也刚刚发布了首个HMO基地落户成都,他从2015年9月第一次提出,到今年开始实现在整个区域落地。微医将大多数创业者想做的HMO模式,变成了现实。同时还提出了7*24小时一键看诊、智能医务室远程问诊、远程处方一键取药、健康档案云端同步、全科专科便捷转诊…… 50%的常见病和健康维护在家完成,35%的疾病诊治在家附近的医疗基地完成,其余的15%疑难病在大医院进行诊治。

春雨医生的规划是先做好入口和平台服务,即成为在线医疗服务的分发平台,标准化的健康大数据沉淀和管理平台,以用户为核心的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定制平台。

在此基础上,将会演变出更加多元化的业务体系。他们认为未来一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和分发医疗服务,将越来越普遍;二是基于临床信息化的健康大数据体系将逐步建立;三是医疗服务将从诊断治疗逐步走向预防和管理。

只是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医疗行业本身的系统性变革,还有漫长的过程。诸如前述的政策、法规、标准等,缺乏实施细则和执行时间表。

其次是医疗信息化、医药流通和医保支付等方面,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再次是涉及医疗服务的检验检测等领域信息化程度不高,基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研究成果,应用推广也有距离。  

抛却这些大环境的问题,互联网医疗健康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源方的多寡程度。让尽可能多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获取和分发,是现阶段各个从业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随着这波政策的颁布,或许关于互联网医院的名字越来愈多,名字也越来越长;企业招聘的岗位也会新增互联网医院或诊疗;企业与合作医院的责权分清后,对于医院来说,顾虑又少了一分……总归来说,这是大部分业内人士望穿秋水的结果。

只是,对于医院、政府、企业三方来说建设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都很容易,但如何让用户使用却很难。如果用户不使用互联网,那么即使投入资金再多、医疗设备再高端也是“徒劳”。

这当中需要多方参与,医院管理层动员医生参与;企业派人现场协助医生,为医生和患者同时讲解,节约医生的时间;患者回家后,有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生;药品通过第三方配送到家,进而形成医疗闭环。

行业爆发点来了

5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所有医院,通过互联网平台,满足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等全部医疗需求。

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这三个文件,规范行业、指导发展,也就将互联网医疗推向了快速铺开的新局面——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做!政策明朗就是最好的政策。

互联网医疗的主导方,还会是公立医疗机构,但是会给药商、药企、互联网企业更多参与这个新平台的机会。提供药品、承接处方、架构平台等等,都是全新的市场、未开发的业务。

互联网医疗的全面推开,整个产业链都将获益,包括工业和零售。也就预示着,行业新的爆发点要来了。

新规之下,传统医疗有没有未来?

在线下医疗的基础和”安全”前提下,互联网医疗可以带来的:

1. 医院效率的提升,比如网络挂号付费排队减轻了医院行政人员的压力和成本;慢病续方等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2.减少病人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从而提升了部分就医体验。

当然,这两点带来的价值都是相对有限的。因为就医、医疗模式没有变化时,就算不用现在的”互联网医疗“,也可以用其他工具实现大部分甚至全部。而互联网这一套技术架构、产品设计和开发、运营维护的费用也不菲。这个投入产出比,估计医院院长还是要算一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