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导诊机器人、智能预诊机器人、全流程服务机器人、医院物流机器人、辅助诊断机器人,越来越多种机器人不断出现在医院的不同场合;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加入智能机器人的试用者行列。甚至,医学专家开始讨论医疗智能机器人将如何影响学科的未来。

对于导诊机器人、医院物流机器人这两种最为常见的机器人,已经有极少数医院开始了十分有意义的应用创新和探索;同时,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积淀的辅助诊疗机器人,正在脱颖而出。

导诊机器人:在实战中“练功”

导诊机器人的一大特征是采用了语音识别技术。目前在医院主要应用于门诊接待和查询,回答患者关于常见病和症状对应的科室信息、常见问询等,指导患者就医、引导分诊。其交互方式包括:语音识别、触控和点击等。目前看,这类机器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医务人员从一些重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

山西省人民医院导诊机器人晓医

目前在医疗领域的语音识别公司有两家:较早进入医疗行业的云知声和国内最早探索语音识别技术的科大讯飞。云知声主要研发导诊机器人、预诊机器人,已应用于国内多家医院。科大讯飞导诊机器人也在国内多家医院门诊实现了规模化投放。

云知声导诊机器人可提供位置导引、症状分诊、科室介绍等服务,放置在门诊大厅,可大幅分担导诊护士工作压力;预诊机器人在患者候诊期间和患者对话,模拟医生问诊过程,提前完成病史采集工作,并将患者情况以病情摘要形式呈现给医生,使医生诊前对患者有大致了解,以提高医生诊疗效率、减少误诊。而此部分信息也可直接放入门(急)诊病历,为门诊电子病历的实现提供另外一种方式。

就在前不久,山西省人民医院在省内率先引入导诊机器人,填补了山西省医疗人工智能的空白,同时也为该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据该院信息管理处处长吕晋栋先生向筑医台资讯记者介绍,医院人流量较大,由于医院的特殊性,患者的咨询需求较多,人员导诊比较单调,且工作量大。引进导诊机器人不仅可以分担导诊员的工作,而且还可以让门诊大厅的气氛更加活跃。

在筑医台资讯记者问及如何选择产品时,吕科长认为,目前市场上导诊机器人产品较多,我们在选择时更关注产品公司技术优势,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本地化的服务以及机器人产品本身的使用特点。

据了解,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7年底上线了智能语音导诊机器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7月底,累计交互问答32.8万次,其中语音交互次数11.5万次,点击交互次数21.3万次。截至2018年7月底,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简称:广州妇儿中心)共引进4台导诊机器人,覆盖了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等场景。

广州妇儿中心科教与数据管理部数据中心副主任曹晓均介绍,导诊机器人对导诊台的咨询业务有很好的补充,目前能回答上千条本院的专业问题,基本覆盖了导诊台最常见的问题。导诊机器人在应用中是一个学习、进化的过程。最初在该院使用时,对于地方口音普通话或不同患者的问题表达方式识别率并不高。但机器人厂商利用现场采集到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数据进行针对性训练,问题的识别率、答复率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已基本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医院物流机器人:实用性得到多个院内场景验证

与导诊机器人相比,医院物流机器人的实用性较为明显。物流机器人作为一种新的院内配送方式,主要利用机器学习以及大数据处理方式,由机器设备自主进行物品的运输。除去智能化,物流机器人在负重方面优势明显,目前最高负重可以达到300公斤。

广州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于2017年9月开始试运行上海木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木木机器人)研制生产的“诺亞”医院物流机器人。截至2018年7月底,该院共引进了8台物流机器人,覆盖了PIVAS(静脉配置中心)、检验科与中心手术室,而且物流机器人在这些场合的实用性得到了验证。

“原先手术器械、耗材等都需要手术室巡回护士从手术间到手术室仓库领取后再运回到手术室,一台较为复杂的手术往往需要巡回护士多次往返于手术间与手术室仓库,巡回护士疲于奔命。”曹晓均说,“采用物流机器人后,手术器械、耗材等手术物品的运输则通过机器人完成,不仅减轻了巡回护士的工作强度,而且由于物流机器人运输容量大,往往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相关运输任务,提高了医院手术的工作效率。”

据广州妇儿中心测算,在运送标本、静脉药物时,一台物流机器人每天工作量相当于两个人;在运送被服、餐饮、耗材等物资时,甚至能替代4个人的工作,还能节约其他人力隐形成本。

上海市儿童医院也于2018年上半年采用了“诺亞”医院物流机器人。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杨晓东表示,从医疗安全闭环管理角度来看,人参与的环节越多、运送的物资越多,安全性和效率就越低,医院物流也需要时刻防范和减少人为差错,因此,经过思考和比较研究,该院选择了物流机器人方案来提高效率和保障安全,提高医院后勤管理水平。

辅助诊疗机器人:业务需求驱动特征明显

如果说导诊、物流等智能机器人主要还是以三甲医院“尝鲜”为主,那么,全科医生诊疗机器人目标直指服务基层。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评价,全科医生诊疗机器人可谓“智慧型赤脚医生”,它能够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更好地辅助基层医生服务百姓健康。

全科医生诊疗机器人在基层应用。

与导诊、物流机器人更多是技术创新驱动不同,全科医生诊疗机器人是基于长期医学积淀的“土壤”生长起来的,更多源于业务需求驱动。

机器人的挑战:全面融入医疗业务场景

首先,新技术的推进会冲击原有业务形态,对医院环境、业务流程、操作人员等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调整变化。比如,作为一种创新的院内物流配送方式,物资的配送流程在引入机器人的同时也要重新调整设计。

其次,需要针对不同医院的不同场景,打磨应用。要让机器人真正融入医院的实际工作流程,需要反复验证、打磨、提高。只有深入医院,把具体的各种情况摸清楚、适配好,才能真正实用起来。

第三,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给机器人新增加的流程要比之前流程更易操作,以减少在推广过程中的阻力。

第四,努力提高机器人自身的稳定性。对于绝大多数类别和用途的医院智能机器人来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创新产品,其自身硬件的稳定性整体还不完善。

比如物流机器人,“在医院里面跑几次,没问题;能不能天天都稳定,能不能不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很关键。”上海木木机器人董事长蒋化冰表示,除了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为了保证机器人自身的稳定性,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监控、认证。

孚宝机器人副总裁李良才认为,目前医院智能机器人主要还是技术驱动,需要更多磨合,逐步催生更多的业务需求,进而转为业务需求驱动。比如用户习惯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及机器人在医院实际环境中的“训练”提高等。“我们还会在住院部、手术室、静配中心等提供更多物流机器人的服务,同时也会陆续提供消毒机器人、医护工作站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更多产品。”李良才说。

如同讯飞医疗执行总裁鹿晓亮所言,对于人工智能+医疗,技术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医疗很专业,从业者要有愿坐十年冷板凳的韧性去面对挑战,要有长期坚守的心态才有可能成功;不是投入一两年就可以成功,没有5-10年的坚守,不可能把事情做起来。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医疗AI日益火热的大背景下,在技术和业务的双轮驱动下,智能医疗机器人正加速融入到医院的实际业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