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随着健康战略的施行,有关“明日医院”的讨论持续发酵。明日医院强调可预期可实现,未来其功能和定位会发生什么变化?传统药房、电诊和检验中心会从医院消失吗?面对功能定位引起的医疗建筑新需求的变化,设计师又应该如何面对?

筑医台资讯对话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吴苏宁,发现设计师心中的明日医院如此不同。

筑医台资讯:不同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医院,明日医院强调可预期可实现。作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您心中的明日医院是什么样子的?她具备哪些关键性特征?     

吴苏宁:“明日医院强调可预期可实现”这个说法很好。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医疗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受其影响。

我认为明日医院改变最大的应该是人们对于医院的态度和需求。传统医院的一部分功能会被取代(例如挂号、收费),一部分功能功能会被分解(例如药房、电诊、检验)。

明日医院会成为集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中心。而传统的药房、电诊、检验等会集成为小型医疗机构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存在。

明日医院的关键特征是:高效集成、便捷智能和生态融合。简单来说,应该是患者通过遍布各个社区的医疗终端完成自身的健康档案和病史,通过智能化处理进行基本的诊断排序后,直接邀请相关专家对患者做会诊并给出治疗方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案和治疗院区。

筑医台资讯:很多医疗建筑设计师强调“形式追随功能”,您对这句话如何看待?您心中的明日医院的设计理念,医院建筑形式、功能和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吴苏宁:“形式追随功能”对于传统医院可以说是基本守则,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能明白,医疗建筑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它的功能多样性、流线复杂性和专业多元性等都是其他建筑类型无法比拟的。

还要考虑国家对其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控制要求和各个医院的具体优化要求。国情不同,对医院建设的要求也会不同,设计师面临的实际情况也不同。举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一个体形臃肿、腿短腰粗、个子矮小的客户拿来一匹过时的花布,让你为他做一件时尚显瘦的时装,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大部分医疗建筑设计师经常面对的情况是:在保证功能性的基础上创造最优形式,建筑的形式美和患者体验经常成为功能性的牺牲品。

明日医院将会把功能性对于建筑设计的枷锁打开,让医疗建筑设计师更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感和空间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也会对设计师提出新的挑战。

筑医台资讯: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大型三甲医院、公立医院和县级医院的空间布局将如何改变?这会对设计师提出什么要求?

吴苏宁:实际在第一个问题里,我已经对分级诊疗做了初步的预测,我认为明日医院的体系一定是以若干医疗中心为主体,无数医疗终端与之相连的网状模式。

所谓的医疗终端可能是一个几十床的小型医院,也可能是仅有几个自助检验机器。它们将更灵活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当然这种模式对医院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方式会是颠覆性的。未来的设计师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可预知的就是,我们要从传统的医疗模式中跳出来,去尝试新的空间组合形式。研究人们对医疗建筑的新需求,会成为医疗建筑的新课题。

筑医台资讯:在诸多获奖案例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个?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可以分享一下吗?

吴苏宁:实际每个医疗建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一直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根据分析做最优选择。实际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沈阳第四人民医院门急诊楼改扩建工程,在这个工程里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复杂性,还要解决院区遗留的外部交通问题、人防问题、整体院区规划问题、老建筑的改扩建问题和施工期间的就诊问题。

这个案例最大的体会就是医疗需求改变改扩建重心,以规模扩大为主的改扩建时代终将过去,而未来改扩建应着重于建筑效率的优化和提高!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楼改扩建工程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就是向建筑要“效率”的典型案例,对该项目充分运用了“化繁为简”法则:

1)通过对原有空间秩序的重塑或延续来整合院区的功能布局,有助于医院空间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2)通过地下空间将医院入口同城市立体交通相连通,缓解前区广场拥挤现状;利用医院街建立院区的整体轴线和未来发展方向。

3)功能整合中,首先对保留建筑中的功能进行简化,以摒除不必要的功能房间设置。

4)其次,在扩建方面要符合未来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扩充,利用自相似的模块和过渡空间进行衔接的方式,有效提高单体改扩建的综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