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再迎政策春风  进入蓬勃发展期

2016年,医疗健康行业的并购活动呈现爆发式增长。境内医院并购数量增至106宗,与2015年相比翻了一番多;交易金额达人民币161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237%。

医院并购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的上演着。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医的趋势明显加强,尤其是举办混合制医疗机构的探索在各地兴起,包括广东中山、湖南湘雅、徐州三院、海南省肿瘤医院等。

社会办医蓬勃发展,是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策不断推动的结果——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允许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医,再次为社会办医擂鼓助力;

2017年8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提出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设置审批,实行备案制;要求拓展社会投融资渠道,推动健康服务新业态的发展;

今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了8个部委的相关人员,专程到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召开“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审批征求意见座谈会”,征求其意见和建议。这无疑释放了国家还将继续简化社会办医审批程序的信号。

社会办医大放开之后,如何监管?

目前,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养结合、医生集团、医疗商城、健康小镇等大卫生大健康项目纷纷落地。可以预见,一旦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有望不再审批,社会办医或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如何加强监管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

目前非公立医院占全国医院总数的60%,但服务量仅占20%,床位数仅占22%。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较弱。

此外,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发现非公立医疗行业内的突出痛点一个是社会信用问题,一个是服务能力问题。所以,要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抓手,来提高全行业的社会信用度、推进非公立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4月17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公示了对23所医院进行信用评价和对16家医院进行现场能力评价的结果,这是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在全国会员医院开展信用与能力评价(简称“双评”)以来,公示的第一批评价结果名单。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信用等级来选择医院。

“双评”是经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委和北京市的同意开展的。“双评”工作是发挥行业协会对本行业医疗机构开展自律管理和服务指导的抓手,抓住了要害,弥补了行业监管的空白。核心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先树立起一批行业榜样,扶持行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