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短缺,不少医院儿科门停诊、拒诊和关门的状况由来已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关部门也反复出文,要求强化儿科的基础建设,比如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表示,将深化医教协同改革,支持高校设立儿科学专业。同时为了扩大人数来源,该委还决定,2015年9月中旬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报考儿科、院前急诊定向的考生可以加试相关专业内容,加试成绩可以计入总分。

“我们将继续通过医生转岗、新建儿童医疗机构等方式,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减少大医院儿科压力。”针对目前湖南省“儿科医生荒”的问题,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湖南将在全省14个市州,各设置至少1所独立的二级及以上儿童医院。这也是近年来针对“儿科医生荒”的问题,湖南开出的又一味“猛药”。事实上,2016年,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就已联合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制定下发了《湖南省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湘卫医发〔2016〕29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到了全省医改重点任务和湖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重点关注考核评价方案之中。

据了解,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从儿科医生转岗培训、新建儿童医疗机构等方面着手,促进“儿科医生荒”的解决。为推进全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科能力建设,缓解县域内儿科医师短缺现象,湖南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参加转岗培训的医师可以在原执业范围外,加注“儿科”执业范围。在“十三五”期间,湖南还将通过拆分或加挂儿童医院的方法,在全省14个市州各设置1所独立的二级及以上儿童医院,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儿科。

目前,湖南已经明确,各医疗机构在进行内部绩效考核分配中,要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通过建立儿科岗位补贴、提高儿科岗位绩效分配系数等方式,切实保证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在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湖南省全力支持省内高等院校设置儿科学专业,并积极协调配合省教育厅,连续两年向国家提交了推荐函;在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方面,考虑儿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在成人基础上再提高10%。对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其中“小儿静脉输液”调整为10元/组(成人为6元/组)。

破解“儿医荒”其他省市有“妙方”

北京:加强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每年培训100名基层具有儿科诊疗能力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到2020年,努力实现每个区妇幼保健院均建立新生儿科及儿科门急诊和病房,配齐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人员。

上海: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上海依托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和儿科优势医院,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团队,促进优质资源纵向延伸,提高儿科服务同质化水平,还建立了6家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与16个区实行分片对接,形成“覆盖全市、及时响应、有效救治”的安全保障网络。对于儿科方面的民资办医,上海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广州:出台《广州市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行动计划(2016—2020)》,不仅将给予新增产科儿科床位相应财政补助,还会根据床位的使用率、周转率定期给予补助,薪酬分配也会基于产科儿科的工作量、风险和专业技术水平给予倾斜,使得产科儿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同期同类医生收入水平。

福建:支持县级医院床位建设,对儿科、产科、精神科等紧缺学科床位予以倾斜。各地在规划配置标准以内新增的床位数,省财政按照每张床位3万元予以奖励;鼓励优先发展儿科、产科和精神科等紧缺学科床位建设,对上述紧缺学科新增床位建设,省财政按照每张5万元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