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联体建设工作当中,应该把护理学科重点纳入进去,推动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以起到更好的辐射作用。”5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医政医管局、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协和医院负责人介绍护理事业发展情况。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表示,“2016年底,我们就积极探索三级医院优质护理资源向基层的下沉以及辐射的工作,以提升基层护理的整体服务能力。”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早在2008年1月,国务院公布《护士条例》并于同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实施,从法规层面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明确护士权利、义务及执业规则,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今年是《护士条例》施行十周年。《护士条例》施行以来,护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占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2.3%,较2005年(135万)增长了181.6%,较2008年(167.8万)增长了126.5%,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3提高到2017年的2.74,(2008年是1.25人)。

全国医护比由2005年的1:0.66提高到2017年的1:1.1,(2008年是1:0.79)。2017年,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54,二级医院达到1:1.46。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人数接近80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67%。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日常护理工作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提升基层护理能力

2016年底开始,上海积极探索三级医院优质护理资源向基层的下沉以及辐射的工作,以提升基层护理的整体服务能力。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介绍,上海是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上海市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主题护理查房,疑特难护理专家会诊、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进修等形式,帮扶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同时,上海市还开展护理的管理能力、临床护理的技术服务能力等,逐渐提升基层护理能力和上一级医院向同质化的方向发展。

2017年,上海市三级医院共组织专题培训169次,培训基层护理人员数近7000人,组织社区护理查房91次,参与人数有1000多人。另外,组织护理会诊214人次,接受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进修人员240人。

“我们正在进行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包括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以及专科联盟建设,下一步,在这些医联体建设工作当中,把护理学科重点纳入进去,推动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以起到更好的辐射作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说。

延续护理服务

“为了提升护理水平,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第43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吴欣娟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疾病谱的改变,护理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在不断拓展。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护理内涵的建设和护理人员自身的培训,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护理,提升护士的业务和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慢病患者越来越多,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护士在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方面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全国380多万名护士都应该成为健康科普非常好的宣传员。护理服务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模式从配合医生完成治疗任务向围绕患者身心健康需求转变。

在医院里,为患者做好各个阶段的健康教育,比如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前后的健康指导。另外,还需开展多种形式的延续护理服务,因为很多病人在出院时还没有完全康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护士的指导延伸到家庭,或者转诊的医疗机构,从而降低出院后的再就诊率。

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服务资源的下沉?吴欣娟认为,大医院应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递到基层医疗机构。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援疆、援藏、援蒙等系列工作,根据基层和边远地区的需求开展精准帮扶。同时,作为全国的培训基地,北京协和医院每年为全国培养800余名进修护士。

满足多层次健康需求 

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以及临终期照顾与关怀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及医疗机构主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丰富护理专业内涵,将护理服务逐渐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群众提供老年护理、慢病管理、康复促进、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据统计,我国现在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是2.4亿,65岁以上老年人是1.6亿,其中还有部分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如果家庭有这样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对于家庭来讲负担很重,一方面是经济上的负担,其实更大的负担是对于这些老年人的照护。

焦雅辉说,目前全国护士人数已经达到380万,但是相对于需求来讲,供需之间的缺口还比较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护理领域体现得比较突出。所以,下一步要做好老年护理和老年照护,重点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谁来照顾的问题。按照“十三五”护理规划,到2020年,全国护士队伍将达到450万人,要把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家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护士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老年护理员的队伍建设。所以要发展老年的医疗照护,首先要解决谁照顾的问题。

第二要解决照顾谁的问题。2.4亿6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健康老人,还有一些有慢性病的老人,还有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很多地方已经出台了评估的标准,即老人能够自理、部分自理,还是不能自理。通过评估,决定这些老人是要进行机构护理、社区护理,还是家庭护理。

第三是要解决在哪里照顾的问题。目前,全国有一部分老人在医疗机构里接受康复和慢病护理,还有一部分老人在护理中心、护理院、护理站和养老院接受一些医疗照护。在医养结合的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来解决医和养结合的问题。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设置家庭病床、上门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的照护和家庭的照护。还有一些老人需要经过规范培训的护理员队伍,在家庭提供一些居家的照顾服务。

焦雅辉强调,从我国国情来看,机构护理不是主要方向,照护的主体和主要模式应该是社区和家庭,特别是在社区。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互助式养老,在城市有集中的老年人公寓和社区,在农村有像民政部门推的养老“幸福院”,还有互助的养老模式,在村卫生室附近,由村医提供日常的健康服务。

第四是要解决谁来出钱照顾的问题。在涉及到长期的医疗照护方面工作,借鉴其他国家,如日本的经验。医疗保险以外还有长期护理保险,解决老年人长期医疗照护问题。

我国由人社部门牵头,正在部分城市做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医疗照护费用负担问题。当然,各地的模式,筹资出钱的渠道也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