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过去。对于当年参与过抗震救灾的医护来说,记忆仍清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地震后,映秀镇出现1200余名伤员,其中重伤400多名。

在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到达之前,映秀镇卫生院30多名医护已竭尽所能。他们没有多少药品,好几个人的子女压在小学废墟下,约一半人的家庭都在都江堰等地。家人毫无音讯。

但在孤立无援的50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离开。

图片说明:2008年5月14日航拍到的已被夷为平地的汶川县映秀镇,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二】

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朱刚,当时在医疗区接触好几个令人绝望的类似病例。

上海消防在凿穿一层楼板后发现了一个靠在墙角的人,这个满头是灰的男人不停感谢消防员,还要水喝。两个多小时后,压在他身上的废渣被一点点清除,他自己也动手清理身边的砖块,最后只剩下一只脚还压着。消防员决定拔出来,但这个动作带来了灾难,他喊了一声『痛!』然后垂下了头。

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朱刚和护士吴英赶到病人身旁时,已经看出没救了,虽然朱刚立即做胸外按压,吴英也建立了静脉通道。但没有一点复苏迹象。

另外一个小伙子,在救援通道打开后,自己爬了出来。他很开心,笑着爬到担架上,但翻一个身就死了。

这样的情况,其他医护也遇到了。一项强制性规定迅速公布:发现幸存者后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医疗队,等待医护人员现场处理。

这是极其危险的挤压综合征!

每一步前进都在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

2008年,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爽约”了奥运圣火上海站的传递。

彼时,作为上海第二批抗灾医疗队队员,刘中民带领一支五人小分队,被“空降”汶川县草坡乡——距震中点仅十几公里,进行医疗援助。

在深入震区的过程中,刘中民沿途发现3个亟待救助的村民。缺医少药,没条件实施手术治疗,“我想办法,请直升机来把你们弄出去!”刘中民就地取材,先对村民做了简单处理,然后用卫星电话与总指挥部取得联系。

忙碌一天,晚上,刘中民和救援队员们住进一排没有窗户的废弃病房里,打地铺、点蚊香。在他们楼下,住着80名劫后余生的别人,和10多名当地医护人员。

入住第一天,此地仍有余震。这幢建于1958年的老楼晃了几次。

“是吗?”关于此,刘中民印象模糊。他记忆最深的,是抵达当晚,那一轮圆月照进屋。

图片说明:就地取材固定骨折。图片由上海市东方医院提供。

【四】

那一晚,20岁护士李娅萍留在坝子上,用蜡烛和手电筒照明,来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

她还承担了心理师的工作,跪在潮湿的沙地上,握着那些情绪不稳定的病人的手,安慰他们。

她忽然体会到了100多年前南丁格尔提着小小的油灯,在战场巡视伤病员的感觉。

“此时,我们就是为他们提灯的女神吧。”

图片说明:“阿姨,有我们!”图片由四川省人民医院提供。

【五】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14时20分,四川省人民医院即将举行一场庆祝活动,平日里身着白大褂的白衣天使们换上节日盛装,准备登台展现自己另一种风采。

突然,大楼剧烈摇晃,楼板哗哗直响,墙体出现裂缝,放射科的楼顶板跨,门诊大厅灰雾弥漫……地震了!

白衣天使们来不及卸妆,冲出活动厅。

不是逃命!而是朝着晃动更厉害的住院大楼冲去。

住院大楼外人山人海。为了寻找走散的患者,医护人员举着牌子,写着科室名字。从下午2时28分起,从两幢住院大楼疏散出2000多患者。4时,余震结束,医护人员又安排患者返回科室。无一人在这一过程中受伤。

图片说明:5月19日,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医疗队员成功抢救“北川最后的幸存者”,被埋164小时的李明翠。图片由四川省人民医院提供。

……

汶川大地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突发重大灾难过去之后,我们仍然在为事件中发生的生命奇迹、救援事迹、人间真情所感动;同时,我们也开始深刻反思,灾害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类似的救援故事,还有很多

看到这篇文章的医护们

你们是否亲历这场驰援?

你最深的地震记忆是什么?

请说出你的“汶川故事”

文字,照片,视频,语音……

形式不限,内容不限。

汶川十年,有些事值得铭记,

有些事值得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