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准备投资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企业都会简单的认为,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与医院的消毒中心差不多,不过就是消毒供应的场所院外化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这种思维的存在,导致很多项目在空间布局、工程设计、设备配置以及运营团队组建的时候会犯很多的错误。

今天我们就一个完整的、符合区域化管理运行要求的区域性、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应具备的功能系统简要说明,并指出其与一般院内消毒供应中心的相同点和重要区别。

设备系统

也许大家都会说,设备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那些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吗?确实,区域化消毒中心和医院自建消毒中心,所需购置的设备基本上都是那几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无非就是品牌不同、型号各异。但区域化消毒中心有其选择设备的特殊要求:

一是偏向于大腔体设备。大腔体设备能够在有限公的场地空间,达到更大的业务产能,有利于项目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投资和运行成本的节约;

二是对产品的稳定性要求高。区域化消毒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业务量相对集中,高频次的设备运行是一个基础要求,对设备的稳定运行要求很高,这也是一些涉足区域化外包业务的医院和企业会选择进口设备的考虑因素;

三是有适当的配置节奏,这里主要指的是区域化消毒中心会按照业务量预期,逐渐增加设备数量,以保证最好的投入产出。但与设备连接的水、电、气等管路一般在净化装修工程阶段一次性布置完毕,后续只需要管路与设备进行连接即可。

四是潜在客户需求决定了设备配置的种类。比如有些区域性的消毒供应中心是不承接低温和腔镜业务的。所以配置什么样的设备也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这就涉及到市场调研期间的工作了。追溯系统

追溯系统是区域化消毒中心的必备选择,这还不仅仅是从信息化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的,更重要的是消毒中心的很多运营管理板块必须基于追溯系统做基础的数据采集。

目前市面上,研发追溯系统的企业太多了,有些厂家是专注研发系统开发,而感控设备厂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追溯系统。

从基本的流程追溯和质量控制角度而言,各品牌追溯系统功能大同小异。但是基于流程追溯,上升到全方位的质量管理、运营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控、物资管理等整体运营层面的追溯系统基本上很少(目前有企业在逐渐开发和完善当中)。

在这里我们想强调一点的是,区域化、第三方消毒供应中心是典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它对出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环节以外的,对人员绩效、成本控制、财务数据、物流管理、设备监控等环节要求较多,以期实现一个区域化消毒中心的整体管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域化服务模式,决定了消毒中心与外部众多医院客户的合作联系,包括质量问题、数量问题、财务问题、信息互通问题,甚至是消毒中心相关数据与手术室的互联互通问题。这就要求,区域化消毒中心的追溯系统要突破其基础功能,不断的丰富和强化其功能内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工具和对接平台。

运行系统

首先,我们想指出的是,此运行系统不包括以“十大流程”为核心的业务生产过程。

在医院,消毒中心核心的工作就是上收下送、生产十大流程、质控。在企业化消毒中心除此之外,我们还涉及到采购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安全管理、保障管理、环境管理、销售管理、客服管理等等,其运行系统涉及到的内容,以及服务对象的数量相比医院自身来说有较大区别(医院部门功能由后勤部、设备科等部门承担)。

这些运行系统的管理思路是典型的企业化管理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项目需要通过ISO认证的原因。在这个部分,有很多工作是医院消毒中心管理者不曾接触和涉及的领域。我们在做咨询建议的时候,会经常要给企业强调:医院邀请的老师要定于其擅长的专业生产工作,而不能让其出任整个项目的运营管理者。

生产系统

生产体系我们坚持认为医院老师,尤其是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和操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优势。他们无论是对器械的处理要求、器械的熟悉程度,还是工作效率一般都比企业外请的员工要强的多。

我们在帮助项目公司物色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有在大医院消毒中心工作经验的人员。大医院,手术器械数量多、类型繁杂、工作量大,必然促使这些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器械熟悉程度和较高的生产效率。

由于生产体系板块国家有明确的卫生行业标准,所以,不管是区域化消毒中心,还是医院自建的消毒中心,基本上都是遵循标准操作。在此,我们不再深入。

保障系统

保障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保障消毒中心持续、稳定、合格地生产运行。我们认为,一个区域化消毒中心的保障系统至关重要,是质量观念、服务观念、安全观念和责任观念的综合体现。

在区域化消毒中心项目上,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水系统(软水、纯水);供电系统、蒸汽系统、净化空调系统、空压机系统,以及设备管理、维修、保养等等。

在专业上,我们认为保障系统的保障能力和保障品质与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水系统和蒸汽系统,以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性能(清洗消毒器、灭菌器等)。非常欣喜的是,最新发布的消毒供应中心卫生行业标准(WS.310-2016)强化了对生产设备管理和保障系统(水质量、蒸汽质量)的要求。

从数量上,我们也强调保障能力的持续性。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区域化消毒中心达到24小时、365天运行的状态。因为一个区域化消毒中心面对的客户数量太多,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没有时间规律的手术。

如果消毒中心保障不力,尤其是因为发生停水、停电、停气等极端情况(这一点可能在院外的区域化消毒中心项目上要表现得更加突出),那么其服务的客户就会面临很大的业务风险,而且此影响可能是系统性和区域性。所以,在能源保障系统这块,我们要求项目都是按照一备一用的设备配置(包括增加发电系统)进行采购和安装,以便应对设备故障、检修、市政缘故等导致的消毒中心运营停滞等情况。

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主要是指消毒中心与医院客户之间发生物品的转移所需的车辆转运。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有利于拓宽区域化消毒中心的业务承接范围,增加客户数量和项目收入。 在此我们希望大家关注几个方面:

一是物流配送的成本问题:一般而言,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物流线路是可以将多家医院客户进行串联,以达到“一条线路、多家客户”的目的,这样可以节省物流成本。但这里要非常注意一点的就是,销售人员承诺客户的物品交接时间就非常有讲究,切不可太集中或随意承诺,否则可能导致运输分散。

一般来说,销售人员在于医院签署协议的时候,要与生产系统、物流系统充分沟通,在尽量满足医院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做好物流线路的规划设计和交接时间点控制你。

二是物流的安全性问题:除去交通意外导致的器械丢失、损坏和开包以外,我们在转运工具上做好防备,这些转运工具与医院的上收下送车不一样(因为院内的物流距离很短,也不存在车辆运输的情况),必须要具备较强的防撞性能、密闭性能和可重复清洗消毒的能力。

三是物流的及时性问题:及时性问题我们把它归入区域化消毒中心的质量问题,因为不能及时交付医院,可能导致客户的不满,甚至是手术的等待或取消。解决及时性问题需要消毒中心和医院共同配合,一方面是增加备用手术器械包,加大器械包基数(有些医院并不愿意由于消毒外包而增加手术器械的购买),做好应急防备;二是要有合理且充足物流配送时间;

三是要做好应急准备,比如:雨雪天气、交通事故、车辆维修等情况的处理方案培训系统

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一样,区域化消毒中心也需要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多种培训形式存在。我们一般把培训分为三类:

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培训,这里面涉及到阶段性的人员培训提升计划(如持续性的质量改善、重点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管理体系的修改宣贯)、新入职员工的培训考核得等;

二是参加外部培训会。每一年,国家(或国际级的消毒供应培训基地)会组织会议,学习最新的行业标准、发展方向,很多的消毒供应中心的老师也会现身说法,传递经验。

第三种培训我们理解为业务培训,主要是指新客户尤其是大客户业务转移时,我们要求消毒中心主动邀请手术室和供应室的老师现场指导,以满足医院的临床需求,对于新器械、专科器械和高值器械,我们还要请医院和厂家共同开展培训,以提升消毒中心的专业服务保障能力。

销售系统

销售系统是区域化消毒中心的创收系统。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区域化消毒外包服务行业的销售是一个专业化消毒领域,因为销售人员面对的都是专业人士,尤其以护理、手术室和供应室的专业老师为主。而他们首要关注的是一个消毒中心的专业能力。

销售系统不仅要在区域市场寻找潜在客户,还需要利用表格数据、销售模型帮助医院厘清利益关系,从管理、成本、质量、保障等很多方面打消医院使用部门、监管部门(院感科)和决策部门(分管院长)的疑问和顾虑。

销售系统不仅要完成挖掘客户、拜访客户、说服客户的工作,而且还需要经常参加一些会议、论坛,推广区域化服务模式的好处和亮点。甚至以说服和引导官方机构给予支持为目的的政府公关也是销售系统的重要工作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销售系统应该在区域消毒供应中心筹建过程中就开始参与项目。前期的参与有利于制定销售战略和计划,有利于项目的投资规划和功定位。

客服系统

客服系统是销售成交以后,消毒中心与医院客户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一般而言,销售系统完成签署销售合同,完成销售交接,后续与客户的联系都由客服人员承接。

客户人员平时需要与医院沟通质量投诉问题、月度财务对账、定期质检报告,同时他们需要将相关的问题通过内部管理流程(或ERP系统)反馈至其他业务部门,在得到反馈结果后,又要代表公司反馈给医院。

客服系统的工作人员同样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对公司内部管理流程、消毒供应知识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较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他们是维护长期客户关系的纽带。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功能完善的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 专业技术能力是基础,而其他功能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完善的系统,专业化的保障、足够的业务来源和优秀的管理团队才能支持起一个成功的区域化消毒中心项目。

遗憾的是,目前消毒供应领域的绝大部分人才都在医院体制内,企业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暂时无法有效解决院内人才的归属问题;幸运的是,现在国家鼓励医院和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模式有望突破体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