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北京轩涵睿勤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雯:北京轩涵睿勤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医疗总工艺师

郭虎城:北京轩涵睿勤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医疗规划经理

车睿:北京轩涵睿勤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高级医疗规划咨询师

从右到左依次是:郭雯、郭虎城、车睿

急诊医学是一门近年兴起的专门从事救治临床各个专业急性病的独立临床学科,其主要服务范畴是对各个临床专业的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急性中毒的救治、复苏,以及创伤、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

全天候开放时间,快速有效的救治反应,全学科领域的广泛覆盖是急诊医学的主要特征。故《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国家层级规范标准都对一般情况下急诊学科的选址、设置、规模和具体流程给出了宏观指导与限定。

现今全国各层级医疗机构广泛建设,基础医疗服务、中高端医疗服务、专科医疗服务愈发分化细化,社会资本进入与公立医院改革同时激发的大背景下,泛用的急诊科建设规范,与医院面积简单挂钩的面积划分方式,重合度极高的诊疗流程设置等都无法充分满足现行环境下各层级医疗机构的急诊设置与建设要求,从而衍生了一系列的关于急诊空间与功能匹配的审批、设置与建设方面的失衡问题。

根据一段时间以来的规划建设经验,笔者建议可将现有各层级医疗机构的急诊部分根据实际医疗功能进行区分,结合医疗机构定性定位及服务人群等实际影响因素,最终从设置形式上将急诊科划分为:大型综合急诊急救中心、中等规模急诊急救中心、夜诊式急诊科、专科强化急诊急救四种类型。

患者希望此四种形式能够充分覆盖现有不同的医疗机构急诊设置要求,同时细化每种形式适宜的医疗机构及具体设置要点,减少规划、建设方面的资源浪费。

首先我们将通过对大型综合急诊急救中心的功能定位,详细介绍急诊医疗工艺的细节。

大型综合性急诊急救中心承担区域内人口主要急诊急救职责,承担重大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自然灾害应急反应和救灾工作任务,以及负责特殊地区(如矿场、海上平台)的救援、救护任务等。大型综合性急诊急救中心具有完善的急救功能设备和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处理突发的医疗事件和大量抢救工作,一般由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对急诊部的工艺流程要求最高。

选址

急诊科要求设置在院区主入口和主要交通要道最近的医疗建筑底层中,邻近相关医技部门。急诊科要相对独立设置,既要与医技、住院有便捷的联系,又不能成为门诊、住院患者过往穿行的通道,以免影响急救工作的开展。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和回车场地。

规模

急诊用房建筑属于七项基本用房,应占到七项建筑总面积3%。急诊留观床位宜按照全院规划床位2%~3%,并且不算在医院核定床位总数中。急诊科病情急,患者周转快,一般不超过72小时,各大型医院设立急诊留观床位满足急诊需求。留观床位的数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医院规模和急诊科的工作能力。

 

功能单位设置及布局

大型综合性急诊急救中心承担较重的急救任务,内部功能设施完善,分为院前区,急救区、急诊区、病房区和支持区,功能涵盖急救通道、抢救大厅、急诊区、留观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手术区、治疗输液区、功能检查区,以及相应的支持保障单元。

急诊科整体功能流线应尽可能符合医患分离,洁污分离,动静分离,干湿分离,健康与患者分离的原则。急诊区和急救区分区明确,流线清晰,有醒目的标识,以利于患者、陪同人员和医务人员快速便捷的到达相应的诊疗区域。

急救和急诊区均单独设立出入口,有救护车专用通道,有条件应有可做到救护车直接进入抢救大厅,同时也能避免普通车辆阻拦救护车进出的事件发生。急诊和急救区紧邻急诊手术室和放射检查区,同时与中心手术室或导管中心有专用绿色通道,保障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检查和处理。急救区标识以红色为主,警示区域紧急、重要、快速的情况。急诊科二级流程示意图见图1。

 

图1 急诊科二级流程示意

院前区设置120调度中心,设立在开阔平坦区,有专用急救车位,司机值班室。

抢救大厅位于急诊科核心位置,按照每张抢救床不低于30平米确定抢救大厅面积。每张抢救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m2,以利于抢救人员和设备的安放。每床都配备监护设备,区域内需有供氧设施,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床边超声、负压吸引,移动X光机等,对有需求的医院,可设置一台血液净化设备,满足急性中毒患者的使用。患者血、尿样本均可在抢救床上采集,并由专人运送,因此急救区无需与检验科相邻。抢救大厅设施布局见图2。

图2  抢救大厅设施及布局示例

急诊区主要任务以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一般不涉及危重患者。急诊区域门口应设立分诊台,分诊台和挂号室可功能合并。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急诊等。

其中儿科急诊和妇产科急诊应单独成区,有独立出入口,有条件者可设独栋建筑。外科急诊处理急腹症、创伤、骨折等疾病的患者,诊室与清创室、石膏室、治疗室相邻。

开放窗口感染几率较大,清创室属于污染区应靠在最外部。清创室设施布局见图3。内科诊室应配以心电、超声等仪器设备,可与外科诊室相对。急诊区域标识以绿色为主。

 3 清创室设施布局示例

急诊病房区包括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诊病房,急诊留观,其中留观床位可达到20张以上。EICU应靠近急救区,急诊病房及观察床位次之。急救区、EICU、留观区之间应设有医生值班室、护士站,EICU宜岛式分布。

区域标识以黄色为主,提示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急诊输液可与留观或门诊输液合并,儿科输液宜自成一区,环境设施应符合儿童就医条件。留观病房设施布局见图4。

 

图4  急诊留观病房设施布局示例

大型综合急诊急救中心一般设立1~2间急诊手术室,位置邻近急诊、急救区,有完善的卫生通过,层流水平达到万级,并与中心手术部、产房及导管中心有绿色通道。

此外,急诊内部设有专用的CT、DR等检查设备,临检区可快速完成常规检查,特殊检查可通过物流系统送至中心检验室,配备心电、超声等,并能够完成床边检查。

急诊挂号、收费单独设立,宜靠近急诊药房,缩短患者动线。医护和患者卫生间宜分开,有需求可设立取样卫生间,无性别卫生间。污洗间应邻近污梯或污物通道。

急诊人流量大,人员混杂,患者病情紧急,突发状况较多,需要在急诊科设立安保室或警卫站以维持秩序。 

中等规模急诊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医院周边5~10公里,偏远地区可承担20公里范围人口急诊、急救任务。一般由区域内的三级综合医院承担,偏远地区可由二级以上医院承担。

夜间首诊式急诊科主要承担周边人群12小时外的服务,多由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专科医院承担。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5公里以内夜间患者的首诊和转院服务;民营医院、专科医院特别是服务中高端人群的医疗机构以首诊接待和办理入院服务为主。

专科强化急诊急救主要包括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一般设立在区域内专科强项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胸痛中心设置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在区域内为优势学科,能为本地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复杂疑难病例诊治以及继续教育等服务和支持。胸痛中心在急诊功能单元包应有专病诊室;同时与心内病房、CCU、DSA、中心手术部以及心功能检查区有绿色通道,并有医师值班。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急诊科完成相关检查及治疗。

卒中中心是针对二级以上综合或专科医院,整合脑病相关科室,建立脑卒中急症患者诊疗“绿色通道”,组成专业治疗小组。卒中中心急诊功能单元应包括分诊和单独诊室。与神经内科病房、神经外科病房、NICU、中心手术室、检验科、影像医学科、导管室有绿色通道。

中等规模急诊急救和夜间首诊急诊科根据各自的医疗功能定位,以大型综合急诊急救中心的设置为基准,对相应功能单位进行筛减合并,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专科强化急诊急救有自身特点。具体设置差异见下表。

 

在当今医疗机构建设迎来又一高峰的大背景下,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专科急诊化的设置规范愈发完备,建制体系愈发清晰,相信随着更多学科的细化发展,对急诊有先天要求的更多学科将延伸拓展急诊领域的学科建制,与急重症医疗体系建立更紧密的诊疗联系。

急诊科的医疗工艺流程也势必更为精细化、个性化、具体化,通过对医院定位定性甚至强势专科的专有讨论,定制化的急诊流程将符合目标医院的设置及医疗需要,通过降低空间的浪费,节约医疗资源,提高诊疗质量,在整体医院的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