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四医院(下称长沙四院)的“无陪护病房”,已成为该院的一张“王牌”。

所谓“无陪护病房”,就是指不需要患者家属在病房专门陪护。“一旦患者进入病区,所有的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服务都由医生、护士和生活助理员承担。

特别是原来主要由家属承担的陪护劳动,如清洁、翻身、按摩、喂饭等,都改由院方统一安排的生活助理员完成,并且医院收取的陪护费用较为合理,大大减轻了家属的经济、精神负担。”长沙四院护理部主任王艳娟说。

长沙四院是湖南省唯一实现无陪护病房的医院,也是湖南省卫计委和长沙市卫计委树立的典型。湖南省副省长向力力2017年在长沙四院调研时评价说:“四院在基础条件差的情况下,率先开展无陪护病房及医联体建设,以改革精神不断创新,提升服务技术水平,院容院貌焕然一新。”

公立医院改革是改善民生的要事,也是社会发展的实事。长沙四院通过内部改革不断激发活力,敢于担当为患者减轻负担的努力,值得引起更多关注。

“向下”的医联体建设

长沙四院位于岳麓山脚下,是一家市级公立医院。

在当下的医疗格局下,市级公立医院大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同城竞争,需面对省部级、民营医院等的竞争压力;二是县级医院发展迅速,“争夺”患者资源;三是省部属医院“触角”下移,“虹吸”基层患者。

这意味着,对身处“夹心层”的市级医院而言,唯有吸引患者、得到患者信任,医院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长沙四院院长段晓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以前,医院底子薄、条件差、规模小、病人少,住院部500张床位也常住不满。“穷则变,变则通。

2010年,医院谋求变革,率先开展医联工作,并确定医联工作责任科室,将医联体建设工作作为医院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医联体建设之路。”

长沙四院的医联体建设注重和乡镇卫生院对接,鼓励医务人员走向农村,为农村患者提供服务,通过向乡镇卫生院派驻医生、定期义诊等方式,让农村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服务。

长沙四院医联部主任王珍说,为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该院出台《医联体常驻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医联体外派人员的综合目标管理,实行“一岗双责”,对医联体常驻人员的出勤率、服务活动、满意度等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同时确保待遇较医院同岗位高出30%以上。

与此同时,长沙四院还结合基层医疗需求,在乡镇卫生院开设25个专家“区域门诊”。一线医务人员走向农村、学校和机关,赢得了患者口碑。2010年以来,从医联体成员单位转到长沙四院的住院患者达2万多人次。

目前,长沙四院和146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关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该院为龙头的长沙大河西区域一体化医疗体系。

2017年11月,长沙四院与湖南航天医院、望城区人民医院合作,构建大河西急危重症医学专科联盟。这是该院从推进综合医联体向创建专科联盟的又一突破。

“赔钱”的无陪护病房

在坚持“向下”辐射基层医疗机构的同时,长沙四院还用8年时间,将无陪护病房打造为省内知名的特色医疗品牌。

据了解,自2010年起,长沙四院在中医科和内分泌科推行无陪护病房试点,到2016年,该院已在22个护理单元全部开展无陪护病房管理。

这是该院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医患双方满意度,促进无陪护病房工作转型升级的创新性举措。

段晓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年轻人既要忙工作,还得照顾老人和小孩,大多感觉压力大、负担重。

各种现实原因下,一些老年人入院就医无亲人全程陪护,因此,无陪护病房可以说是社会有需求、医院有诉求。

2017年,该院率先推出医护助一体化服务模式,打破原有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模式,构建医、护、助、患四位一体的新型工作格局。

据了解,长沙四院与一家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所有生活护理员由医院和公司进行培训,24小时为患者提供服务。在该院中医科病房看到,生活助理员为老人提供喂饭、翻身、擦身等服务。

47岁的生活助理员郭湘平从业6年多,由于态度和蔼、服务周到,郭湘平多次受到患者家属的好评。患者家属黄渤说:“我妈79岁了,她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医院安排郭姐为我妈提供护理服务,她对我妈很好,抹澡、翻身、喂饭很细心。

郭姐这样的生活助理员三班倒,24小时为老人提供服务,帮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不少,像我妈这样的老人每天付20元,就可享受无陪护病房服务,我为这项贴心的服务真心点赞。”

王艳娟说,在生活护理员上岗前,护理部都会先培训,教她们怎么推轮椅,怎么给病人抹澡等,各科护士长也会进行专门的授课。“以前,病人住院大多自己请陪护人员,费用要150元一天,经济负担比较重不说,自己请的陪护人员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培训,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医院推出的这项无陪护服务,解决了家属后顾之忧,减轻了家属经济负担。”

据了解,住院期间,无陪护病房还为住院患者提供预约检查及全程陪同检查,患者可不费周折地在院内完成各项检查,既让患者省心,又使家属放心。

相关调查发现,长沙四院的无陪护病房病人满意度达95%以上。很多住院病人及家属表示,他们是因为无陪护病房这项特色服务,而选择到长沙四院就医。很多病人给该院写来感谢信,说“在无陪护病房住院,省钱又省心,专业陪护比家人照顾得更好……”

患者的口碑是最好的广告——自无陪护病房工作推行以来,到该院住院的患者已经需要排队等候。

段晓明说,目前医院每年仍需为无陪护病房服务贴补100多万元,但由于这项独具四医特色的医疗服务,医院美誉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

通过特色品牌效应,带动了全院综合效益攀升。目前,医院出院人数由2009年的1.6万增加至2017年的4.4万,年平均增幅为13.13%;2009年500张床位,每天住院病人在400人左右,2017年1068张床位,平均每天住院病人在1200人次以上,经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着眼于未来的养老需求,长沙四院率先提出与养老机构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理念,试图推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高效结合。

目前,以构建大健康医养联盟中心为主旨,该院已与长沙市21家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协议合作关系,推行医养合作项目,此项目被长沙市卫计委向湖南省民政厅、省卫计委推荐为唯一一家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

王珍介绍,2017年共有208名敬老院老人来医院住院就医,体验无陪护优质服务。“我们为敬老院老人提供‘三医’保健康服务:一是派专家每周到敬老院进行巡诊,二是每月在敬老院开展健康讲座,三是每季度都有医护人员对老人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指导。对于敬老院行动不便的老人,医院提供免费的急救车接送服务。”

调动积极性

无论是“向下”的医联体建设,还是“赔钱”的无陪护病房,都是长沙四院站在供给侧角度为患者及其家属主动提供的医疗服务,它们为长沙四院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医院职工的支持。

段晓明说,医改推进难的根源是触动利益难。2010年以前,医院临床、后勤、行政奖金都是一个水平,很多医务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医院进行内部改革后,首先是转变发展理念,加强内部管理,进行薪酬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总的来说,“要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就要彻底打破大伙儿吃‘大锅饭’的局面。”

长沙四院坚持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临床一线、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重知识、重技术,以吸引和稳定人才,适当拉开分配档次。

据悉,在人才激励机制上,该院坚持“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机制用好人才、以事业凝聚人才”的原则,高薪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骨干医师。自从湘雅医院引进胡国潢教授后,又先后引进一批高精尖优秀人才,带动了学科发展。

据长沙四院副院长刘迎春介绍,从2013年开始,医院引进第三方社会机构对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提高执行力,提升行政效率,更好地为临床一线提供服务,并对临床医技科室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调查。“该调查以患者满意为医疗服务的出发点,对患者进行医护人员态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以便各科室及时了解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而且,调查结果与年度评先、评优等级挂钩。同时,对满意度高的科室进行年度单项奖励,对满意度低的科室由监察室及主管部门进行提醒谈话,针对满意度低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督查,并责令限期整改。”

长沙四院在薪酬改革之外,还结合医疗改革和医院发展的实际,提出建设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医院,大力弘扬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

长沙四院党委书记曾春明说,医院是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场所,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比较单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要使医务人员使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救治病人,又能乐在其中、无怨无悔,还要靠加强教育、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

为此,长沙四院党委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干部职工。

他们先后推出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的“全国卫计系统先进工作者”胡国潢,寒冬深夜扫楼救人的“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良义等先进典型。此外,他们还组织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团到基层单位宣讲、开展“十大明星护士”、“好医生·好护士”评选等活动,努力在全院营造“恪尽职守,永不言弃”的四医精神。

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困。长沙四院用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医院知名度提升,医疗服务不断完善,赢得了患者的赞誉,成为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