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三甲医院逐渐取消门诊,对急重的加强趋势逐步扩大。(点击查看详情:当三级医院取消门诊后,医疗空间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1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原则》)的通知,更是推动了急重症建设的发展。
《原则》规定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要设置胸痛中心的基本条件。分为三级医院胸痛中心和二级医院胸痛中心。
这意味着胸痛中心相当于独立出各科室的一类医疗机构,又需要兼具与胸痛治疗相关多个科室的功能,特别是急救科室。
可见,未来医院建设尤其是三级医院,会更加强化急诊规范化建设和专业化处置能力,包括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空中急救以及智能型院前院中一体化救治体系建立,重症医学科比重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一系列的业务变革也使得医院设计正式迈入2.0时代,从医院发展规划到医院建设规划再到医院设计。那么在新医改条件下,急诊部建设应如何顺应未来的发展。
急诊建设中功能性放在首位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急诊流线都有问题,甚至有的医院在建设急诊科时对有几个科室都不清楚。有的医院也许现在急诊量没有那么大,但以后可能会逐渐增加,所以一定要有合理的预留。
在急诊建设中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当功能不能实现的时候是没有存在的价值。其次是规范,急诊部有自身的建设规范。第三是合理性即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比如抢救室、手术室之间的组织关系,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的体验感等。第四是前瞻性,包括信息点位、管线的预留,也许现在只需要3个科室,但是未来可能需要7—8个科室。
如何推进急诊医疗工艺流程?
1.要明确急诊部的目标和定位。比如是急救中心、区域急救中心,还是当地的创伤中心,甚至外籍人士的急诊服务,在空间的规划上也有所不同。
2.要明确医院发展的规模和分布发展战略,即未来医院发展方向,急诊应该怎样适应发展。
3.要明确疾病的技术有哪些是需要重点发展的,比如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相关的都需要考虑。
4.要明确未来服务的管理模式,包括ICU和急诊的关系,急诊和病房的管理,还要关注120、空中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关系。如果是急救中心就要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急诊部各个区的医疗工艺流程设计
1.急诊部的选址。一般建议急诊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板块,要预留相应的通道,功能布局要合理。急诊部应与道路有快捷入口,且便于识别。
急诊部入口通常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
大型医院急诊科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一般就近住院部设置,半夜绝不能跨越门诊大厅,急诊离住院太远,夜间的应急处置太远。急诊部的建设模式有四种,独立楼宇、医技一体、门诊一体、综合一体。
2.大型医院急诊分区。大型医院的急救分区一般是分急救区、急诊诊疗区、留观输液区、急诊病房区。大型医院和抢救室是连通的,急诊可以有单独的出入口。急诊的入口一般有自动移门。急诊的通道要更加通畅,一定要有2.4—3米的防火门,不要做2.1米的传统门。
3.急救区的基本配置。抢救室、洗胃室、急诊手术室、EICU、抢救室和EICU有配套的护士站、护理配液治疗室、处置室。
配套的医护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注意120配套用房、直升机停机坪设置。很多的医院会把直升机的停机坪设置在楼顶,其实并不太方便,电梯厅会受影响,建议设置在急诊室附近的立面上。
在急诊的分区当中,重症门诊要单独设置区域,相当于重症的初步抢救,如果遇到特殊抢救需要心肺复苏,可能需要转到另外一个房间,也不便于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房间里处置。洗胃间一般是和抢救室通畅的,洗胃一般用温水,同时有空气消毒装置和排风装置。
4.急诊诊疗区主要用房配置。包括预检分诊、急诊挂号、收费、急诊药房、急诊检验、警务室、推车轮椅存放区。候诊区、外科及清创室、骨科及石膏间、内科、耳科诊室、妇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等诊室。一般建议急诊通道宽3—4米,保证了轮椅推车可以顺利通过,一般还会设有公用电话。
急诊诊室的布置最好宽3—4米。每个诊室也可以不安装门。在急诊空间不够的情况下,多个科室放在一个房间里或者一个诊室多个医生。
5.急诊诊区的值班问题。有12小时制和8小时制,这两类班不能在一个房间,有一些医院会保证家属休息的空间。
6.急诊部机电设计。急诊部一般可考虑采用地源热泵系统、VRV系统等。通风系统的急诊要特别注意,急诊暗房间比较多,应考虑合理的压差、足够新风量,或者采用全新风系统。要注意UPS散热、弱电点散热问题。关于医用气体每一个房间都需要配备。
7.急诊内装设计与标识系统。要考虑易打理的涂料,可以采用内墙砖等。急诊室一定要做地标,方便家属找到目的地。
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
信息通畅急诊急救的体系当中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急诊系统一定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区域急救模块、院前急救模块、院内抢救模块和EICU来完成急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EMSS体系
例如在上海交通大学医院学附属新华医院院前急救中,救护车内配备了摄像头、车载导航、平板电脑,均与医院联通。如果遇到危重孕产妇的抢救还可通过可穿戴设备检测胎动。只要在救护车上,所有的生命急救的参数均会传输到相应的指挥中心。
医生在了解到患者信息后,通过APP把所有患者的信息进行输入进院前记录系统。患者到达医院后,可以快速对患者的所有信息进行识别,测算出急诊的评分,确认级别再进入下一个医疗环节。
卒中和胸痛的患者是急诊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这样的信息平台可以对每一个时间点都有所把控,精确地分析医院的救治能力。
就在前不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成功研发的华南地区首台移动CT救护车正式亮相,这是继河南省人民医院之后第二家使用移动CT救护车的医院(点击查看详情:华南地区首台移动CT救护车正式亮相,原来里面是这个样子的)。这种救护车的使用不仅可以争取更多的救助时间,还让诊疗路径变得非常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