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邢立华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邢立华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停车难”是中国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现象在处于城市核心区域的大型医院中尤为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就医效率,同时会引发医院周边城市区域的交通阻塞,成为一种“城市病”。传统的医院建设往往忽视医院的交通动线设计,对交通动线缺乏系统的梳理,忽视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导致医院运行效率低下,缺乏人文关怀。

在医院选址确定的基础上,医院的交通动线设计是一个专项系统性的工程。构筑一个舒适、高效的交通系统应该从合理的交通规划设计、先进的交通管理策略两个方面着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论证。

基于功能需求构建差异化的交通系统,从各类人群的交通需求及体验出发,细化设施布局及流线组织;重视信息化发展和就医模式变化对交通设施需求及流线组织的影响。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主入口广场

通畅的外部交通系统

外部交通设计一定要站在城市设计的角度,要有全局思维,在宏观层面上充分论证医院基地与城市周边的交通关系。

规模较大的医院一般会对城市周边区域造成影响,医院交通要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降低医院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并着重构筑与快速路的便捷联系,缓解周边道路压力。

宏观层面的交通设计需由专业的交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量化分析,为设计机构提供优化建议,确定合理的出入口位置及与周边路网的衔接方式。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医院,需要针对基地周边的城市道路进行早高峰路网运行状况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对周边路口进行改造。

▲医院车流交通特征分析——早高峰路网运行状况

大于2000 床的超大规模医院每天要迎接几万人次的人员来访,其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系统的复杂程度都急剧增加,由量变转为质变。因此,其外部交通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建议规模较大的医院可以结合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采用立体交通概念,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作为缓冲区,将城市交通延伸至地下,避免高峰时期的交通对城市道路的影响。

我们团队在2007 年设计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其立体交通接驳系统是国内医院的首创,通过大量的下沉庭院设计,将医院形成双首层的交通体系,地面广场为人行系统,地下花园层为机动车系统,彻底实现人车分流;利用下沉市政路,将公交车、的士、私家车、救护车等机动车引入地下,公交接驳区、的士接驳区独立设置在地面广场下部的花园层,并与医院门诊区形成便捷的无风雨接驳。每栋住院楼公共电梯直达地下花园层接驳区,病患出入院及探视来访均可以便捷到达。这种立体交通接驳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救治效率,减少医院对城市的交通阻塞,同时,无风雨接驳系统也体现了医院独特的人文关怀。

多层次的上落客系统

医院属于大型公共建筑,交通流量大,其设计应充分借鉴交通建筑的理念,建立多层次的上落客系统,实现即停即走,快速接驳,提高医院运转效率。进出医院的车辆包括救护车、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大型客车、通勤巴士、后勤车辆、探视车辆等,包括多种进出路线,其中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数量较多,应根据医院各个功能区域建立多层次的快速上落客区,鼓励人车分流。

对于土地资源稀缺的发达城市,建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结合下沉庭院构建地下公共交通接驳区;最好与地下商业配套联动设计,形成便捷的上落客区域,与医院垂直交通无缝对接。地下上落客区域的设计应避免与地下停车场混为一谈,应尽可能利用下沉庭院自然通风采光,与公共医疗街紧密联系,从而便于患者快速识别道路;同时优化上落客区隔离岛的位置,本着落客区与上客区分离和人车分离的原则形成内部微循环。

医院交通系统性设计图

医院要充分考虑在基地内设置蓄车区,避免出租车在院外道路上排队,对城市交通以及医院主要出入口造成干扰。我们设计的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由于基地较为紧张,周边城市交通压力大,方案在基地内设计了两条地下交通接驳体系,分别连通门诊和住院服务。所有去医院的社会车辆全部被引入地下接驳、落客区域,公众可乘坐出租车、网约车抵达地下交通接驳区,接驳区与地下商业街相连,公众可通过扶梯、电梯抵达任意诊疗单元。

无风雨公交人行系统

在城市公共交通较为发达的区域,乘坐公交车也是到达医院的有效方式。原则上,大型医院基地周边应设置公交站点,且离医院主要入口较近。对于有多条线路的公交站点,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因地制宜改造成“深港湾式”公交站,避免公交车过长排队影响机动车进出医院。医院交通设计要有充分的前瞻性,要考虑未来与地铁的关系。如在合适的距离内,公共交通系统应考虑设置无风雨连廊与医院入口形成连接,形成便捷舒适的公交行人系统。

各类工作人员进出时变图

高效的静态交通系统

地下停车场应建立循环式内部交通系统,尽量采用单向交通组织,导向性要强,流线尽量简洁。很多医院停车场设计在车行出入口位置选择及闸口设计上缺乏理性的推导与计算,仅仅满足相关规范,然而实际运行起来并不顺畅。许多停车场车位虽然足够,但采用了串联式交通,导致早高峰时期机动车进场找位排队,影响停车效率。建议停车场采用分区策略,鼓励并联式停车划分,提高进出车效率,均衡地下交通。

住院陪护及探视人员进出时变图

医院应积极采用车牌自动识别闸机系统、中央缴费及移动互联网络缴费模式、智能停车诱导和寻车系统等,有效提升停车效率。另外,考虑到医院人群的特殊性,建议在地下停车场建立一套人行系统;建议在一些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设置自动扶梯,提高垂直交通运输效率。


▲医院人流交通特征分析

独立的专用车系统

医院由于功能的特殊需求,会有许多独立专用车:比如120 急救车、后勤物流车、医疗污物车等。120急救车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应设置独立的绿色通道,同时建议要设计临时紧急通道,保障主通路交通拥堵时快速进出。

医院后勤保障系统应单独成区,独立设置。大型货车无法进入地下一层的集中式装卸货区,需要考虑在地面设置专用停车位。为减少对地面的干扰,小货车可以结合地下区域设置独立装卸货区域,设置独立合理的装卸货区泊位,专用车坡道、车位数量、卸货车位尺寸以及其平面布局要有周全的考虑。

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交通动线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畅通的对外交通系统、完善的内部停车及上落客接驳系统、便捷舒适的公共行人系统、相对独立的专用车系统、适应项目交通需求特征的内部交通设施布置等。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医院与周边区域的交通可达性与可识别性,确保医院交通的合理运行;精心组织内部各类人流、车流以及设施布局,以人性化的交通条件提升就医体验;在充分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合理配建泊位数,保证运转效率,并利用时差改善周边停车条件;系统地提出交通改善措施,维持路网交通服务水平。

医院交通动线设计属于跨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多个专业协调工作,科学论证。以专业团队进行的交通出行预测数据以及医院周边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为依据,医院交通动线设计一定要从宏观落实到微观,从各类人群的交通需求及体验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编辑:王小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