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用地面积: 12.39 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14.99 万平方米

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紧贴轻轨2 号线延伸段出口,紧邻在建的中环线以及纳米科技园。项目地块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崇文路以南,创苑路以北,松涛街以东,雪堂街以西。该地块东侧是东南大学软件学院,南侧是苏州工业园区技术工业学院,西侧是创意产业园,北侧是体育公园,并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仅一街之隔。

设计单位: Lemanarc(瑞盟设计)

设计亮点

苏州市独墅湖医院( 苏州大学医学中心) 项目深入理解了医院安全、尊严、开放的宗旨。安全是指高效的功能联结与医患分流可以给予患者更专业的救治。尊严是指多层级的花园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创造了更优美的环境。开放是指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未来发展。本项目体现了现代医疗文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建筑设计力图面向未来,服务患者。

主创专访

▲张万桑  瑞士Lemanarc 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首席建筑师。

HCD:请问独墅湖医院项目的总体规划是什么样的?

张万桑:针对项目的分期发展,我们期望设计一个“明天的医疗花园”。本项目充分利用了地块西侧和南侧的城市主干道、西南角的地铁站点, 将医院的一期规划设置于场地的西南角,并向北侧扩建二期工程的住院楼。而地块的东南侧则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独立医院,并可与一期工程相连。地块西北侧预留科研教学、国际交流中心的发展空间。地块东北角设为员工居住和日间照护服务中心。

二期工程中的直线加速器楼建于地下,机构独立并可与其他医院共享,这样不仅功能可以高效利用,同时又与周边环境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

HCD:请问本项目的建筑形态有哪些独特之处?

张万桑:建筑群体与用地边界呈45 度角转动,边界呈折线形态,避免了较长立面产生的单调感以及与自然环境的隔断,形成了建筑与户外景观的交融互动,而入口处展开的“双翼”则表示了对患者的接纳和包容。

住院部的“人”字形结构与裙房的菱形布局共同组成了最有利于日照的朝向,并与场地边界形成折角,一同将整个区域编织在婉约的苏式园林之中,在实现了最大化医疗效率的同时,医院又被层叠的庭院所掩映。

此外,设计将用地内部原有的河流引入场地并局部扩展,既丰富了自然景观的层次,又营造了滨水的康复疗养氛围。

HCD:这一项目的建筑方案是如何体现地域性的?

张万桑:我们向苏州的园林文化学习,将医院设计为无处不在的花园。在本项目中,花园的意象渗透了建筑物的每个细部,我们将传统花园构解并编织为建筑的表皮纹理,使建筑的立面成为花园的载体。镶嵌在建筑立面上的植物与整个园区三个层级的花园(中央大花园、中庭花园、屋顶花园)共同连缀成一个巨大的花园系统,整个建筑的三维系统立体而丰满,使得花园触手可及。

“舞动的线条”也是我们希望表达的意象。中国画是以线为主题的艺术,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浓淡、虚实和转折,不仅可以塑造形体,更能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念,以形成整幅画的节奏和气韵。苏州园林建筑是国画艺术的充分体现,“粉墙黛瓦”中白色与青黑色的建筑色彩交相掩映,门窗在线条的勾勒下变得淡雅脱俗。因此,我们追求苏州民居留给人的印象,将建筑设计得体量小而轻巧,不仅错落有致、轻巧简洁,而且色彩淡雅、充满韵味。

我们的方案希望表现江南的婉约与温柔,整个建筑群以白色为主色调,上下使用灰色的遮阳板和水平向的长窗,并以特定的规律隔断,表现了活泼的韵律。而建筑的转折和退台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既强调了建筑的简洁和优雅,又避免了繁乱的装饰。我们希望以此继承苏州园林的精髓,呼唤人们对苏州文化甘醇的记忆。

HCD:请问本方案的功能区是如何进行布设的?

张万桑:在各功能区的连接方面,我们将住院部设置于门急诊区、医技裙房的上部,直达的电梯将护理区、医技区、急诊区紧密联系。住院病床可以直达核医学区、影像中心、手术区等相关医技功能区域,各功能区之间距离较短,整体性更强。

在组合护理单元方面,我们采用了双护理单元的设置,各个病区相对独立,有利于共享人力和设备资源。

在内部交通方面,我们将围绕庭院的患者通道和医生通道分开设置,既达到医患分流的目的,又使得公共空间舒适开敞,并可以给医生、护士、患者带来更多良好的景观。各层楼的医患通道通过各自的专用电梯竖向联系,形成了全院的内部“神经”网络。

在空间设计方面,我们采用了模组化的设计,裙房部分互相连通的环形回廊围绕着庭院,提高了院区内部的导向性,而模组化的设计则更易于空间的置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可以更合理地划分消防分区。

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