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平衡建筑十大设计原则之一,讲究特定为人,就是以人的复杂性和独特的视角构筑对相关使用者的关心和爱护。

现代中医院设计的思索

传统的中医,以“望闻切问”为诊断方式,以中药、针灸等为治疗手段,故传统中医馆、中药房通常以诊室、店堂为基本空间结合院落来布置。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融合了许多高新科技手段,促使现代中医院设计在体现传统文化和空间特质的同时、更加便于使用现代化医疗设施。

因此,现代中医院设计在空间布局上既要保持传统特色,又要有所创新。具体应遵从下述设计原则:

1、总体布局应疏密有别

现代医学追求效率,医院多采用集中式布局,而传统的中医店堂多采用分散式园林布局。现代中医院的整体布局应针对不同的功能模块,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门诊和康复病房采用多层分散式布局,融合院落、园林等自然空间和景观,营造传统的与自然和谐的优质空间;而对于急诊、医技、病房等功能空间应采用集中密集式布局,以适应讲求效率的要求。

通过疏密有别的方式,传承中医遵循的“天人合一”理念,及其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的医疗思路。

2、建筑造型应体现内涵

中医院的建筑造型首先应体现传统,但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应像现代中医一样,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在现代语境下追求和体现传统的“语义”(意境)是最好和最富内涵的方式。应发掘地域文化、中医文化中的内涵,结合现代技术条件,探索地域性传统医疗方式的再现,形成建筑、空间的更新诠释。

3、应赋予中医特色空间

传统中医治疗空间有其特定章法,如中医诊室、中药房、针灸、烟熏、推拿按摩等,不同于普通医院,应从家具布置、就医流程、使用空间上给予特殊对待。

病区内应设一定面积(一般需2-6间病房)的康复区,用于推拿按摩、针灸、烟熏等。

4、应有中医园林景观

中医理念倡导病人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因此中医院外部自然景观环境十分重要。应布置各类树木花草、奇石雅刻,设置月门曲径,亭台廊阁等,创造安静祥和、自然幽深的景观空间。

此外,为凸显中医文化特色,应以中医文化展示廊、百草园等主题性的室外景观节点来进一步彰显外部景观空间环境的特色内涵。

浙江象山中医医院设计实践

浙江象山中医院建设用地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丹城镇城南新区,交通便捷,周边山水环绕,自然环境优美。

项目建设总用地约60670.30㎡,总建筑面积约6.8万㎡,设置床位520张,按照三级乙等中医院规模进行设计。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门诊、急诊、医技、病房、行政、后勤、员工宿舍及地下停车库等。

根据以上思考,在设计中结合业主对医疗科室的具体要求,设计引入模块化医疗单元的设计概念,辅以各式院落,力求创造新式现代中医院。

1、院落式模块化医疗单元

每个模块化医疗单元为29.6m×29.6m的方形,中央设有内院。内院的尺度和界面在各楼层均有变化,既改善单元内部通风采光,将传统的院落空间结合在模块中,也提供了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每个模块可以作为门诊科室,也可以是急诊、医技、后勤。每个模块分区明确,患者等候区、就诊区、医护人员生活区相对分离,减少相互干扰(图1、2)。

图1 门诊模块单元功能分区图


图2 门诊模块单元鸟瞰图

门诊、急诊、医技模块一般为3层,层高5.1m。中央庭院6m宽,在3层形成退台,供医护人员活动并减少庭院的压抑感,在坡屋面三角形空间可作为设备平台,放置空调室外机和太阳能集热器等设备(图3)。

图3 门诊模块单元剖面图

2、院落式模块化医疗单元空间组合

在充分考虑用地环境、周边状况及规划要求后,设计在用地内共布置了9个模块单元,其中正对主入口将6个模块沿中央医疗街分东、西布置,设置门急诊、医技等功能。

在这组主体西侧散布3个模块,其中传染病区模块与门诊连接,后勤楼与病房楼连接,而行政楼相对独立。

各个模块通过不同高度和位置的相互组合衔接,体量穿插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相互呼应的布局形态(图4)。

图4 总平面图

如此布局,使医疗模块呈纵横两个方向伸展的势态,向北与病房、手术、后勤连接,向西与传染病区联系,同时西侧也是今后门诊模块发展的空间方向。空间组织在强调景观纵深的同时,也给发展预留了弹性。

3、院落空间组合

模块内部庭院空间呼应传统的合院样式,而模块间也设计了若干三合院、四合院,庭院空间变化的方向、高度各不同,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分布在医疗街附近,形成丰富而有机的院落空间系列,诠释了浙江传统中医馆店自古以来的丰富多变的院堂空间,刻意营造类似胡庆余堂、叶种德堂、张同泰药号等传统中医馆空间特质(图5、6)。

图5 鸟瞰图                   

图6 院落空间与室内特色空间的交融

4、室内公共空间组合

主医疗区的三组主要建筑——门诊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主要通过一条南北向的医疗街进行便捷的联系。

医疗街的南端结合主入口设计,设置了一个富有传统韵味的三层通高门诊大厅,顶部设天窗;医疗街的北部直达住院楼,两侧排列门诊各科室、急诊和医技模块。

各模块单元采用尽端式设计,尽可能减少了交叉传染的途径。同时在这条街的必要节点上设计了楼梯、电梯、中庭、休息茶座及卫生间等,丰富了“街”的内涵,强化了“街”的公共属性,创造一个高效的医疗环境。

病人通过医疗街可方便地进入各医疗模块,以最短的距离连接门急诊、医技和住院楼,最大化方便就医,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图7)。

图7一层平面 

医疗街二层南端设置了一个两层通高的中央大厅,顶部和东墙设置了大面积玻璃窗,与东侧的室外庭院相交融合,将传统尺度空间进行现代再现,创造出独特的效果(图8)。

图8二层平面 

此外充分利用室外庭院和医疗街,将绿化引入建筑室内,让绿化流动起来,提高医院的空间品质(图9)。

图9 三层平面

5、丰富的中医园林景观

基地东边布置了景观庭园,并种植中药植物,力图使其成为浙江省内闻名的中草药教育基地。设计在乔木林中布置栈道形成静谧的休闲游憩场所,内部种植中药灌木群,反映中药植物自然生长景观;结合矮墙以及亭廊等小品设置中药标本展示、医药文化宣传以及名医塑像等,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此外,在医疗区西侧及东南部、行政楼东侧,均设置开放的绿色庭园。这样无论在医院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让病人或医生享有惬意的景观、舒心的环境。

在空间景观上,根据功能和基地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三个主要的入口硬地广场,分别是南面的门诊广场、东面的急诊广场和北面的住院广场,采用硬质铺地、绿化小品结合医院名称与主题雕塑的方式来布置(图10)。

图10景观要素分析图

6、可持续发展策略

近年来中医院的规模发展迅速,设计应该为中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预留足够的弹性。采用模块化的建筑设计布局,可灵活多变地实现中医院内部的功能调整与置换,适应医疗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求。

设计将诊疗、医技、住院等主要功能用房集中在地块中央布置,在地块周边(如东北和西南)预留了发展用地。

门诊的扩建可向西南发展,医技的扩建在西侧发展用地进行,住院部分可往东北侧拓展。诊疗楼部分模块基础按地上5层设计,方便以后加层(图11)。

图11医院扩建分析图

7、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造型力求同时反映传统元素和时代特征,以及中医建筑自身特点。

门诊急诊部分由不同层数的模块单元形成一组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群体建筑,屋面采用四坡顶,墙面采用浅灰色间以木窗套,立面开窗采用竖向落地窗,窗槛墙设置中式木纹花格作为装饰手法,充分表达了传统建筑的韵味。

住院楼为16层的高层建筑,立面由竖向长窗为主题,挺拔向上,与门诊急诊模块的低层对比呼应,简洁大气,体现现代中医院气质(图12、13)。

图12 南侧主入口透视图

图13东侧急诊广场前北望住院楼

建筑外立面材料以深灰色瓦,以浅色质感涂料、木窗套、玻璃和仿木纹铝材档料为主。建筑在秩序化的框架下,在立面的内层肌理采用了其他多种灵活因素,创造出一组功能和形式相互呼应、造型和细部相互衬托的现代医疗建筑。

当前中医院正处于飞速扩张之中,现代医学的许多诊疗方式也融入中医,势必影响整个现代中医院的设计。院落式模块化设计策略不失为在现代格局下发扬传统的一个有益探索。

如何以有效的空间组织通过使用者的领悟来增强医疗建筑的舒适度,促成人、活动和医疗建筑空间的融合,使静态的建筑空间成为动态的舒适场所,浙江象山中医院设计对此进行积极的阐释。

本项目建筑师:董丹申、殷农、钱锡栋、李思聪、翁志伟、郑怡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