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天花板的一角,这个箭头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猜了很多可能,没有猜对。

答案是指向麦加的方向,为了穆斯林病人祈祷用的。

新加坡有不少穆斯林,街上也可以看到带头巾和面罩的妇女,她们和袒胸露背的女人互不干扰。医院没有为穆斯林专门服务的义务,但尊重病人价值观是现代医学伦理的一条重要原则;为病人信仰着想能细到这种程度,则其他可想而知。

病房浴室的墙壁上可折叠的坐椅。卫生间是医院跌倒最容易发生的地方,轻者皮肉伤,重者骨折殒命,向来是防跌倒的重点区域。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替人着想的细心设计,便是家庭浴室,也大可以借鉴。

靠墙地上隆起的脊。这个设计是为了避免活动推床不小心撞到墙上,令病人感到不舒服,太暖心了。

急诊创伤急救室里有2台X线设备,可以直接拍片。病人不需要转战于放射科和急救室,节省多少宝贵的抢救时间!隔壁有急诊CT,对门就是直接通往手术室的专用电梯。流程处处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以上这些都还算不上是极致。

这是一个六人间的病房,你可以看到,顶上居然有一个电扇。新加坡的病房分为三级:A级是单人房,全自费,为有钱人和国家领导之类的病人服务(我们当然也有单人间,主要是为免费的高级官员服务的);2-4人间是B1级,有空调;6人间是B2级,无空调;8人间是C级,无空调。在开始介绍时,我还以为B2、C级病房条件很差,其实只是没有空调,其他软硬件和服务完全一样。

电扇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窗户上的玻璃,它设计成一格格的活动叶,可以调节缝隙大小,扇形分布非常利于通风。因此,对于不喜欢空调的病人,或者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这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医院为了防范跳楼事件,对全院窗户也做了种种控制,窗户下部约10-15cm限死不能活动,上部左右移动也只能露一个缝隙。如此,通过窗户跳楼固然不能(打破又当别论),但通风必然不畅,且对病人心理有不良影响,有空间受困的感觉。

新加坡医院的这种设计一样可以防范跳楼,同时,与窗外世界完全相通,没有受困受限的感觉。

以上仍然不是极致,极致的设计是床位错开,每床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窗户。据说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设计。

我们见到所有的医院,病房里的病床都是一字排开,若无隔帘,则病人间毫无隐私可言。住院期间,大部分病人都是暗无“天日”的,每人拥有一扇窗户是不能想象的奢望。而黄廷芳医院做到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设想。

连ICU的病床,每床都拥有窗户。如图外围一圈是独立房间的ICU病床,每间有窗,窗外是自然的天光和花园一样的风景。

这是窗外。花园、植物、小径、流水、桌椅、烧烤台...
但真正震惊我的是下面几张照片。

这不是大巴吗,难道医院送出院病人到家?

不是的。

这是为了训练出院病人适应社会的模型。

病人虽然达到出院标准,但不一定能立即适应社会,训练病人跨过台阶,上仿真大巴,找座位,刷卡,每一个动作熟练了,才能放心让他出院。

我从来没有想到“以病人为中心”可以做到这样的极致,“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原来需要具体到这样的细节才算数。

病人也需要学习上地铁。

沙地、台阶、斜坡模型。这些当然也要训练。你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

医学有限,而“以病人为中心”是无限的。

所以,“以病人为中心”是一句口号吗?

当你把它当成口号,它自然就只是口号;当你把它当成实战手段,它就是威力无穷的绝招!

“治未病”是一句口号吗?

当你把它当成口号,它自然就只是口号;当你把它当成实战手段,它也是威力无穷的绝招!

所有的口号,当做如是观。

新加坡一周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理解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真正含义,理解了口号可以变成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