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许多地方都在推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旨在给长者提供日间的活动生活场所和照料服务。在日本,日间照料服务的类型也比较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是日间服务中心

  • 另一种是通所康复中心

日间服务中心(Day Service Center),可以提供日间午餐、洗浴、排泄等日常生活程度的介护及娱乐活动、机能训练等服务。这类中心可以帮助长者与其他长者接触熟识、解决长者孤单的问题,同时能相当程度地减轻家属的介护负担。

通所康复中心(Day Care Center),一般设立于介护老人保健设施、医院、诊所等设施内部,提供日间的复健康复服务。以提高长者自立生活能力为目的,提供“运动器官机能恢复训练”、“均衡营养改善”、“口腔机能提高训练”等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认知症对应性通所对应中心】只面向认知症长者的服务中心,而【疗养通所介护】是护士常驻,且针对必须要观察的(重度要介护・癌症晚期)长者的服务中心。

这各种各样的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并不是健康的长者,而是需要被介护的长者,也就是日本介护保险的使用者。

简单理解而言,两大种类的区别在于,通所康复中心比日间服务中心多的服务内容就是康复部分,也算得上是通所康复中心的一个特点。而今天想细说的就是这个通所康复中心。 

一、细说通所康复中心的服务内容

1、身体机能部分

・筋力维持

・体力维持

・关节萎缩预防

・褥疮预防

・个别康复训练指导等 

2、日常生活机能部分

・步行练习

・“翻身”、“起床”等基本生活动作训练

・“洗浴”、“如厕动作”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

3、康复相关的专业人士

通所康复中心除了医生、护士之外,还要有理学疗法师(PT)、作业疗法师(OT)、语言听觉师(ST)等专业人士。作为康复专业人士,根据长者主治医生的指导意见,提供“理学疗法”、“作业疗法”、“语言听觉疗法”等专业康复服务。同时,介护职员提供午餐、洗浴、排泄等日常生活上的服务。

4、理学疗法(PT)

体操、运动、按摩、电频谱、热疗等物理手段的疗法 

5、作业疗法(OT)

手工、行为动作、日常生活动作等各种作业活动手段的疗法 

6、语言听觉疗法(ST)

语言训练、发声训练、摄食、吞咽训练等疗法

7、通所康复中心一日流程

・接送

・生命体征测定(体温/血压/脉搏/SpO2)

・洗浴

・康复训练(OT/PT/ST)

・午餐/服药/午休

・康复训练(OT/PT/ST)

・娱乐活动

・生命体征测定(体温/血压/脉搏/SpO2)

・接送 

二、通所康复中心的优缺点

【优点】

・拥有完备的康复器材

・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

・病症突变的情况也有医护相关员工迅速对应

・可提供接送、餐饮、洗浴等康复训练以外的服务

・能够与其他长者相熟沟通

・减轻家属的介护负担

【缺点】

・相比日间服务中心收费略高

・存在相比日间服务中心提供的午餐和洗浴等服务更简化的情况

・存在难以像上门访问康复一样实现个别对应康复训练的情况

三、一间通所康复中心的实际体验

介绍一间曾经工作过的通所复健中心,它归属于一家介护老人保健设施的一层。每天定员接待30位长者,总共使用人数超过百人,拥有5位康复师、1位营养师、1位医生、5位护士(所有医护人员与机构入住区共有),8位介护职员,每周一到周六提供服务。

看完了之前的统一流程介绍,大家的第一感觉或许很难发现中日的日间照料中心有哪些区别。最初我进入这家中心工作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感觉,不确定我们介护职员,在其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一段日子的工作,让我感受到了通所康复中心与其他日间照料中心的区别之处,也是它的特长所在。

1、首先,康复师在通所康复中心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机构的5位康复师有自己专属负责的长者,每天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并且根据每位长者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针对性的为来所的长者提供每人每次30分钟左右的康复训练,包括康复按摩、步行训练、台阶训练等。这个是通所复健中心的重点,也是长者选择这里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者接送到达通所康复中心时将近9:30,测定生命体征之后即开始提供康复训练服务。每位长者30分钟的康复训练,30位长者的话就是900分钟,5位康复师平均下来每人要提供服务180分钟。

由于午餐、午睡、洗浴、娱乐活动等原因,再加上长者9:30左右到达机构,16:00出发回家,所以总结下来康复的服务时间只有9:30~12:00和14:00~15:00。康复师要在仅有的时间内按照计划完成所有长者的康复训练,又不能给长者增加额外的负担和精神压力,对康复师的要求其实是较高的。

与此同时,除了负责通所康复中心的长者的康复之外,康复师还要穿插时间为其他入住长者提供康复服务。据统计,这间通所康复中心的康复师每日服务长者人数基本可以达到15位左右,所以1位康复师每天的服务时间严丝合缝地算下来是7个半小时,再加上移动长者等时间的消耗,其实康复师一天的八小时工作被安排得非常满,并没有多余的空闲。

康复师在通所康复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里,他们的任务非常重,责任也非常大。

2、其次,介护职员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与日间照料中心相同的是,负责接送长者、提供洗浴服务、辅助用餐服药、带动娱乐活动等基本介护服务。看似同样的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细节在告诉我通所康复中心的重点是康复!接下来举两个例说明一下。

案例一、轮椅刹车问题。

可能在机构照顾中重度长者习惯了,我会习惯性的推着长者的轮椅到了位置会跟长者说明“我帮您拉住刹车了哦”,然后完成这一动作。

但是,初到通所康复中心的我,在第一次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和长者的手碰到了一起。起初我没有意识到,但是两三次之后我意识到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就去找前辈询问。

前辈跟我说:“长者在这里是来复健的,长者能做的一定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做,而不要我们去代替他们。在通所这里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先想到让长者自己去完成,就算再小的事情也要鼓励他们!”

尽管只是这样一个小动作,但是介护职员如果重视起来了,这样拉住轮椅刹车的小动作也是对长者手部肌力的康复训练。即使半身麻痹的长者,为了能让长者健侧的手可以完成拉住两侧刹车的动作,会把原来刹车的把手加长。

为了帮助长者尽可能的完成自己的事情,介护职员要做的不是代替长者去完成,而是思考怎样能帮助长者更有自己完成的动力。

案例二、轮椅换椅子问题。

平时的介护服务中,有没有过推着长者到餐桌之后拉住刹车就结束了呢?在通所复健中心里,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前辈告诉我:“在一定的辅助下,长者腿部肌力还能完成站立坐下的动作的情况下,一定要帮助长者完成从轮椅到椅子、从椅子到轮椅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动作,也是一次腿部的康复训练。”

我在通所康复中心遇到金泽爷爷的时候觉得爷爷关节都僵硬很难站立了,但是我却看到每次即使需要两人介护,同事们也在积极的帮助爷爷完成从轮椅到椅子、从椅子到轮椅的转换移动。每次同事们都在鼓励爷爷“金泽爷爷,抓住桌子使劲蹬腿,坚持站起来一下,对腿部是个康复运动哦。”而每次听到我们鼓励的爷爷都会开心的笑出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站起再坐下。

我问过康复师金泽爷爷的状况,得到的回答是“金泽爷爷的情况其实已经相当严重了,这样站起坐下或许不会有太大的康复效果,但是每次爷爷笑着努力站起坐下其实对爷爷心理上也是一个康复,为了这个我们所有人也都在努力,包括爷爷自己。”

实际工作中,介护职员在用自己的细心一点一滴的帮助长者进行着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康复动作。虽然可能没有康复师的康复达到的效果好,但是相信没有这点点滴滴的付出,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会有差异。

介护职员的存在对于通所复健中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康复师和医护人员看不到的地方,我们用我们能做到的一切,从最小的点滴做起帮助长者完成康复训练和机能恢复这个目的。

与此同时,康复师和介护职员在机构内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通力配合的团队。每天的服务结束后康复师和介护职员都会一起开会,针对一天的情况予以总结,特别对于需要在康复师的康复训练以外,在介护职员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康复的点进行集体讨论和研究。

比如,曾经针对一位帕金森病的爷爷如何练习走路进行讨论研究,包括怎么帮助爷爷起步、如果爷爷半路迈不开腿了怎么解决、爷爷每次行走多少距离合适、每天什么时候练习等进行消息的确认,然后再下一次爷爷来通所康复中心的时候进行实施,观察效果,反馈之后讨论跟进再更新方案。这样细心的耐心的认真的对待每一个个案,让长者在通所康复中心真正得到他们最需要的服务,使长者能更好的进行机能恢复。

 日间照料中心,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它其实既应该承载着需要被照顾的长者的康复训练、生活介护等功能,又应该承担着帮助长者家属减轻压力的责任。

从机构人员构成到机构运作,从服务的大内容到服务的小细节,无一不在显示着我们的专业性。

正如开篇说的那样,日本的日间照料中心照顾的是需要被介护的长者,每一位中心的员工都为了长者能过上更像他/她自己想过的生活一直在努力!也希望什么时候国内的日间照料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好一切资源,给国内的长者他们最想要的日间照料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