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明天还能再来吗?”
带孩子去医院报到,冰冷的环境、压抑的空气,让人阴影重重。
创业后,少年商学院引入“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风靡欧美中小学的创造力训练方法),并有幸结识“设计思维”的发源地——斯坦福大学d.school创办人David Kelley教授,听他讲了一个案例,至今印象深刻:
故事的主角之一叫Doug Dietz,是大型医用成像设备的设计者。有一次,Doug到医院观察他设计的核磁共振仪的使用情况,看到一个小女孩哭了——她被这种冷冰冰的检查吓到了。然后Doug发现,原来,医院里有将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服用镇静剂才能做核磁共振。
(常见的核磁共振仪)
在此之前,Doug一直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他觉得自己设计的机器可以拯救人的生命,但事实证明,这台机器还会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恐惧,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于是,Doug到斯坦福大学d.school学习“设计思维”,学习同理心,然后重新设计了扫描检查的全部体验,以下就是他的成果,他把核磁共振仪变成了海盗船:
(改造后的核磁共振仪)
他在墙上、机器人都画上涂鸦,请懂得和孩子交流的人(比如儿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他们要对孩子解释噪音如何产生、机器如何运行,检查开始前,他们要告诉孩子,“好了,你现在要潜入这艘海盗船,别乱动,不然海盗会发现你的。”
结果是戏剧化的,服用镇静剂的孩子从80%直降到了10%,医院也很开心,因为每天可以做的检查数量也在大幅增加。Doug又找了一天,陪同一位母亲,等待她的孩子完成检查,当小女孩做完了检查,她跑到妈妈前面,说,“Mom,can we come back tomorrow?(妈妈,我们明天还能再来吗?)”
美国:游戏化
核磁共振仪的故事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全世界人性化的儿童医院,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此打开。我发现,哪怕是在疾病面前,我们也完全可以让孩子们保持快乐,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David Kelley也是美国著名创新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创办人之一。IDEO设计的NEMOURS儿童医院就非常好玩——没错,好玩——在这里,每个病房的灯光颜色都不一样,从外面看,就是个巨大的色盘。
而且,孩子们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病房的灯光,给医院“上色”!
(病房里的灯的颜色可以随意调整)
(色彩缤纷的大堂)
游戏化是美国不少儿童医院的共性。比如位于休斯敦的德克萨斯州儿童医院,医院外有可爱的“糖果”路障:
医院里面有大量可供孩子们互动的区域,比如:摆满了玩具的活动中心,极像太空舱的走廊拐角……
把孩子们的时间挤得满满当当的,哪里还有时间去考虑疾病和痛苦?
(改良过的核磁共振仪)
位于美国苏福尔斯的Sanford儿童医院,则干脆建成了一个城堡。
模仿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大到嵌有壁炉的大厅,小到病房的床垫上要印上图腾……走在里面,就像走在哈利波特的奇幻世界。
英国:马戏团
到了英国的儿童医院,色彩的作用被无限放大。
英国谢菲尔德儿童医院采用淡蓝色作为病房的主色调,再用不少亮色块拼贴,装饰环境。
这种设计,一开始遭到了医院大部分医生的反对——这会让孩子的情绪波动的!但最后的统计结果证明,超过98%的儿童患者认为,这种颜色搭配能有效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伦敦皇家儿童医院则干脆找艺术家合作,打造了一个马戏团。每个病房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动物主题。
医生被画成了穿着制服的猴子,接诊体型不一的动物们,非常可爱。
陶瓷学家则在墙上镶嵌瓷器雕塑,形成一本童年回忆日记,又像一本素描本:
西班牙:外太空
到了巴塞罗那,趣味化的设计又进了一步。
医院的“候诊室”、“医疗咨询区”和“治疗区”,分别对应“自然环境”、“宇宙”以及“赛车”三大主题,空间里的所有指示,都卡通化。
原来冰冷生硬的指示和元素经过重新设计后,焕发出了俏皮的活力,变得非常友好。
(被重新设计的指示标志)
澳大利亚:大自然
而在自然风景秀丽的澳大利亚,优质的儿童医院往往会选择融入大自然的元素。
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整体被一个大公园围绕起来。80%以上的病房都有大大的窗,外面就是公园的景观,让孩子充分拥抱大自然。
整个医院还非常环保,大面积地使用自然光照、雨水处理系统和太阳能系统,减少碳排放。
昆士兰州儿童医院的设计,则参考了亚热带的植物景观。大规模地引进自然光照,特别露出去几个超大阳台,也把整个医院和外部连接了起来。
新加坡:职业启蒙
新加坡的医疗全球闻名,虽然儿童医院的设计上,不一定有前面谈到的案例那么富有巧思,但新加坡不少医院,比如伊丽莎白诺维雅医院,会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了解医院,消除恐惧感。
比如一个叫“Doctor for a Day”的教育嘉年华。孩子们被邀请到医院里去体验各种类型的医生职业,比如说:验光师、放射科医生、药剂师、外科手术医生……
他们会在医生的带领下,体验一些日常医生工作护着仪器设备的操作,模拟伤口治疗以及急救方法,甚至是照顾婴儿(当然是模拟照顾);他们会参与听诊、学习如何彻底洗手、包扎伤口、了解一些医疗知识。
这个活动的目的很清晰——激励孩子们将来成为医疗界的专业人士,但它的社会意义是更大的——告诉孩子们,不要惧怕医院,从而不惧怕病痛。
无论是对新型游乐场的向往,还是对儿童医院创意设计的期许,归根到底,与一件知易行难的“小事”有关,那便是: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