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列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 侯立萍
现代临终关怀服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西方主要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并呈现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临终关怀院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城市、建筑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本文站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从建筑规划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场地选址规划,功能布局设计,以及花园景观设计进行解析。
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哲学思想。人本主义一直将人本身需求以及人的尊严作为理论工作的出发点,临终关怀将需要关怀的临终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将人以及人的生命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无法离开人本主义的。
临终关怀院的出现
临终关怀院不同于一般的养老院、康复中心以及医院,在使用人群的健康状况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临终关怀院主要为生存时间有限(6 个月或更少)的各类人群提供身心的全面关怀。与医院相比,临终关怀院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放弃创伤性治疗,以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要目标,强调生命是身心统一的整体,重视患者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英文 hospice 一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是指朝圣者中途休息的地方,也是教会为有病而无人照料者设立的收容所,进入 20 世纪以后,多指在许多国家出现的为临终患者提供照料以减轻其痛苦的民间机构。1967年,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SaintChristopher’sHospice)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服务的出现。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情况对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服务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说,国内外临终关怀模式主要分为:独立的临终关怀院、附设于综合医院或其他医疗保健机构的临终关怀病区或者病房;社区居家临终关怀服务(选自2013年,山东大学苏永刚《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一文)。
场地选址规划
英国埃塞克斯新法利临终关怀院(The new Farleigh hospice) 项目负责人曾告诉访客,“当设计一座新的临终关怀院时,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选址、选址和选址”(Ken Worpole. Modern hospice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palliative care, Routledge Press,2009), 对于当决定其是否选在市区、郊区的时候,对患者、访客、员工以及后勤服务将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见表 1)。根据英国Worpole 教授在其著作《Modern hospice design》中对不同场地选址的优劣势分析,总结如表 1 如示。
丹麦哥本哈根的皮特临终关怀院(Hospice Sndergaard)位于郊区,坐落在一个美丽的有湖有树的绿化景观场地之中(见图 1),建筑的北边是一个原生态的湖,所有患者的病房围绕着湖岸布置。虽然这里距离市区有一个小时的火车车程,但是床位仍然供不应求,有的患者送来当天就去世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 Ersta 临终关怀院(见图 2),坐落在一个喧闹的港口码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地游客从此经过,如此两家临终关怀院在完全不同的地理位置都能成功的运营。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选址是认为最完美的,但从人本主义理念的视角下,选择合理的场地应从临终关怀使用的人群:患者、家属、员工、志愿者以及社会团体等出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临终关怀院能够和医院之间建立便捷的联系。特别是一些医技检查科室和急救科室,以方便患者的双向转运。
◎新建的临终关怀院应考虑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以确保最佳的可达性。
◎选址应反映社区的场所认同感,增强患者的可识别性和熟悉的情景,对于患者和家属都能有效的减少陌生环境的焦虑感。
◎设计师应确保临终关怀院与社区已有环境、资源相融合。
◎日照、自然通风采光、噪声、绿化和景观视野都要充分考虑,以提升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环境品质。
◎必须考虑到现场的技术适用性,特别是关系到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和材料以及远期发展和扩张等。
图 1 郊区的皮特临终关怀院
图 2 市中心的 Ersta 临终关怀院
功能布局设计
功能布局设计是整个临终关怀建筑设计的核心,是指在临终关怀院中的各种人员和相关设施设备依照一定的功能分区进行分布,从而组成的临终关怀整体的功能系统(见图3)。临终关怀功能布局的合理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到临终者的生命生存质量及临终关怀体验,故而需要在设计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临终关怀院的功能分区不同于综合医院的七大部门,更具其特殊性,主要分为五个功能区域(见表2),分别是:到达区、患者生活区、医护临床区、后勤服务区、员工和志愿者设施区。其中医护临床区有别于医院的临床科室,主要是一个医护人员的辅助设施,门诊诊室和医技检查在这里都不是必须的,一般可以与临近的医院科室进行共享。其中最重要的是患者生活区,其病房的设计也需不同于综合医院,每间卧室的尺寸应超出一般综合医院病房的20%~25%,因为它同时也是患者与家属、朋友的社交空间,以及患者去世后的吊唁空间。
图 3 临终关怀院功能布局示意图
花园景观设计
临终关怀有着独特的人本主义哲学观念,它提倡尊重患者,不盲目追求医疗技术的治疗。对于晚期患者而言,自然的康复作用,在面对死亡阶段的极端压力中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康复作用主要是指心理康复。对于绝症的无奈,对于死亡的束手无策,使得自然景观呈现出独特的治愈效果。
临终关怀花园作为自然的替代物,对其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好的康复促进作用。它可以使晚期患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更加安宁与平静,帮助患者家属及亲友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选自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王晓博写的《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一文)。
与医疗花园的设计方向相比,临终关怀花园的设计方向则更为明确。使用者主要为特定的三类患者群,分别为晚期患者、具有固定性、长期性的家属探访者与工作人员(包含志愿者)。其设计要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患者良好的景观视野。很多晚期患者是不能走出病房的,有些只能坐起来,有些只能卧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从室内平卧能欣赏到室外的景观,从平仰卧位观看的绿色植物、天空、围墙、建筑屋顶等元素都应当被设计师考虑。
第二,注重听觉景观的塑造。让病患聆听到舒缓自然的声音,临终患者最后丧失的感觉功能通常是听觉。设计师应该考虑提供这些和谐的自然之声以及不同种类的乔灌木时所发出的不同音色的声音。
第三,创造多样的空间场所。首先,创造开敞式的公共空间,如大面积的草坪,为社区和公共活动提供场所,以丰富晚期患者的生活。同时还可以为每年的筹募基金活动提供场地,组织者可以在花园里进行募捐、筹集善款。其次,修设可供人们静坐和沉思的私密空间,为家属和员工提供一个放松、宁静、祈祷的场所。同时,为患者提供半私密的空间,能看到其
他人的行为方式,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第四,在花园中设置水景、雕塑等景观小品。水可以舒缓心情。平静的水面为祷告和冥想增加气氛,平复人的心绪;而有声音的动态的水作为活泼的元素,能够引发人们积极的情绪。另外,雕塑等艺术品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最易触动人的灵魂。
第五,创造出病患熟悉的景观环境。熟悉的景致可以安慰和鼓励病患,特别是情绪失控的病患。可以使用常见于地域景观的原生植物和以重建形式打造出的病患熟悉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