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某医院EPC工程,包含项目所有专项施工图设计、采购、施工等服务内容,该项目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投资控制严、工期紧。

政府投资医院项目,是各方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其特征是使用方、建设方与投资方分离,存在需求差异现象。使用方关注的是使用功能的合理性,交通流线流畅程度、空间舒适程度;政府关注的是在确保安全及工程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工期与投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政府投资医院项目采用EPC模式,作为EPC承包商履行合约同时,还需满足上述各方诉求,博弈的环节成为快速平行推进整体工程的重要因素。

项目概况

项目定位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20286.02平方米。现将一幢3层门诊建筑及一些附房拆除,新建一幢地上12层、地下2层的病房楼,工期684天,建安工程费约5827万元。

总平图

效果图

项目管理优势体现

中标后第一时间,项目团队对招标资料进一步梳理,与使用方、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度对接。经分析,原批复概算偏低,部分专项缺失,但调整的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新老建筑在系统及设备衔接存在问题;设计条件调整后,原有勘探数据未补充;场地条件有限,影响临时用房布置;地处繁华地段,施工期间需正常运营,对安全施工要求较高,土方及材料运输条件较差。以上种种条件限制,都是影响项目进度目标的重要风险因素。

为此,项目团队收集资料、了解诉求、补充信息、制定计划,编制了总控计划及各专业计划(含设计、采购、报批、资金),办证报批信息一览表、设计技术问题沟通清单及应对措施一览表、风险源分析等,并制定应对策略,确保总目标的顺利实施。

以设计为主导,各专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体现

根据工期要求,团队编制了合理设计进度计划,所有专项设计前置,确保专业接口缜密,利于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对设计进度及经济成本有一定促进作用。计划中,注明了各项工作前置条件、控制点,进行了工序分解,标注了关键线路,以此确保设计进度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得到主管部门及使用方的认同,各项工作按计划展开。

对EPC招标方案,以设计为主导,各专业深度融合,对其存在主要问题,可能产生的风险,从各自角度进行分析,共同讨论,制定最合理的处理策略。主要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如下:

(一)规划指标

规划指标是影响工期的因素之一,虽EPC招标方案已通过初步设计批复,但根据以往工程案例,仍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造成验收移交困难的情况。为此,团队对各项指标进行复核,发现招标方案中绿地率、容积率、红线退让存在偏差,且个别指标图纸与批复不一致。经反复核算、沟通后,与使用方及主管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有调整余地的对图纸进行调整;需要批后修改的,立刻开展批后修改;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调整的,同步组织相关工作;需要专家论证的,及时组织论证。将该类风险因素在事前及时规避和消除。

(二)结构方案

1、 问题

经核算,原有结构方案存在的问题:楼板开洞率约为35%,竖向收进约为30%,错层1.4m,位移比1.35,已达到超限规定。如按此实施,需进行超限审查,在投资及进度方面影响较大。

2、 处理措施

通过对竖向构件优化,并将原有错层控制在梁高范围内,在平面布局不变情况下,解决位移比及错层两项超限指标,使结构方案更合理,省去超限审查程序及时间,同时使方案更经济。

(三)层高

1、 问题

原EPC招标方案一层层高3.9米,二层3.6米,手术部层高4.2米,三层门诊层高3.5米,标准病房及行政办公用房3.5米。结构梁高700mm,考虑风管高度后净高不满足要求,且使用舒适度差。

2、处理措施

因该限高为景观限高不可调整,后经各专业商讨、精确测算,将一层、二层及顶层行政用房高度各降低100mm,手术部加高300mm;净化机组同层布置;采用宽扁梁;行政办公采用分体空调;对病房走道各种管线精心排布;使用BIM模拟漫游,空间高度基本满足规范及使用要求,得到使用方认同。

(四)垂直交通

1、 存在问题

原EPC招标方案设置有1.0T、1.0m/s医梯2部,1.0T污物电梯兼消防电梯1部。

尺寸和载重均不满足病床梯要求;

冲顶高度及电梯机房高度不足;

电梯数量偏少。3部电梯直达病房,且为医护及探视人群共用,医梯、客梯共用,在高峰期门急诊医技部分等候较长,垂直交通压力较大,原本不宽敞的等候区将会更加拥堵嘈杂。

2、处理措施

将原有3部电梯尺寸及参数作调整,使其满足病床电梯最小参数要求;同时裙楼增加两部客梯,将原有电梯速度适当提高;对增加机房高度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由报批工程师与规划部门沟通,得到认可。

(五)变配电室选址

1、问题

设置在二层地下室。与规范条文有偏差,设备搬运不便。如改动将影响原有车位布置,最终导致本身紧凑的地下平面需作较大整体调整,存在工程变更,影响工期和投资目标。

2、分析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4.2.2条规定:“配电所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层,但不宜设置在最底层”。本工程配电房设置在地下二层,但该区域地下一层无楼板,因此理解存在歧义。

3、处理措施

经查阅,初设联合审查会议纪要中,电力局相关部门未参与,如按此方案实施,后续用电方案审批风险较大。经多次与主管电力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将配电房移到室外,得到电力局认同,在施工图开始前排除有争议做法,避免后期施工图调整、施工拆改。


配电房地下一层

配电房地下二层


(六)人防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原有人防设计不满足防倒塌要求,对原有人防口部作布局优化,增加人防专用楼梯至地下一层,再转换到汽车坡道。经与人防部门沟通,得到其认可,规避实施过程中的修改。同时,成本工程师核算数据后增加楼梯的造价与原方案比较,该部分对投资影响很小。

人防修改前


人防修改后


(七)消防水池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仔细核算消防用水量,调整原设计消防水池大小,避免后续返工。同时对汽车坡道不满足转弯半径要求的地方进行调整,避免后续图纸审查及消防、交通验收过程中的返工。

(八)卫生间

1、问题

原EPC方案公卫蹲坑尺寸偏小不满足规范要求,平面布局不利于保护如厕者隐私。原EPC方案无性别卫生间设置1个蹲坑,3个小便斗,同时使用频率极低,不便利,不经济。

2、措施

将公卫蹲坑尺寸按规范调整。将无性别卫生间改为两间,每间均设置一个蹲位及小便斗,同时满足医患使用需求,并保证如厕者隐私,得到使用方认同。

卫生间修改前

卫生间修改后


(九)放射科

1、存在问题

面积局促,各扫描间尺寸不满足要求,控制室无法使用,候诊区与电梯厅相邻,面积偏小,造成后期使用交通拥挤。

2、处理措施

增加候诊区空间,后期采用装修手法将候诊区与电梯厅等候区物理隔离。

放射科修改前

放射科修改后


(十)标准护理单元

1、存在问题

原有标准病房走道宽度未考虑装饰面层情况下仅2.3米,不满足实际使用中双向病床推行宽度要求,不满足规范要求,使用不便,空间感较差。原设计库房面积偏小,医生办公室使用不便利。

2、处理措施

对原有病房卫生间进行优化布置。在不影响卫生间布局及使用的前提下、在保证病房尺寸满足后续床位扩展情况下,减少卫生间及病房进深尺寸,保证走道装饰面完成后,双向推床所需最小宽度尺寸;增加电梯机房尺寸的同时加大库房尺寸。

护理单元修改前


护理单元修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