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其附属医院是德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医学研究和医疗救治机构。医院早期以分散式的布局形态坐落于马尔堡Lahn山谷中,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择址新建。医院新址位于马尔堡Lahn山坡上,首期工程于20世纪80年代完成,二期正在建设中,是一项典型的跨时代工程(图1,图2)。虽然时代赋予了一、二期建筑截然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结构、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材料以及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设计理念,但功能的整合使一,二期建筑浑然一体,并沿着持续发展的方向继续完善(图3,图4)。

德国。

    德国菲利普斯大学附属医院。

    德国菲利普斯大学附属医院。

强调“模块化”弹性发展理念的一期建设

 一期搬迁工程于1984年完成,涉及大部分医疗部门和临床医学机构,使用面积达60000㎡。20世纪80年代正是德国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飞速增长,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更着意于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模块化的设计、技术设备的外露、预制构件的运用……一期工程与其被称作“建筑”,不如冠之以“展品”更恰当,它完全是一件“工业技术革命的展品”,向人们诉说着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史、社会史和经济史。

模块化的设计强调对各类功能空间进行类型划分,将相同功能的空间组织在一个单元内,通过单元模块化集成的组合方式实现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转变。各单元模块如同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器零件,强调空间使用的标准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以及各类管线和设备的集中布置。菲利普斯大学附属医院一期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在结构方面,建筑以纯粹的支撑柱和预制构件作为支承结构(图5),并按照格网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和单元模块的累加(图6),垂直交通均匀布置于格网系统中,与水平交通共同构成建筑空间最基本的主体框架在形态方面,建筑外露的结构框架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立面格网;

在材料方面,建筑的承重结构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墙体和立面则采用预制的框架构件(合成材料、玻璃);

在弹性设计方面(图7)。建筑可通过加减模块对功能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建筑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极好的扩展性,可通过不断扩建实现未来功能扩充的可能。

    一、强调“模块化”弹性发展理念的一期建设    一期搬迁工程于1984年完成,涉及大部分医疗部门和临床医学机构,使用面积达60000㎡。20世纪80年代正是德国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飞速增长,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更着意于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模块化的设计、技术设备的外露、预制构件的运用……一期工程与其被称作“建筑”,不如冠之以“展品”更恰当,它完全是一件“工业技术革命的展品”,向人们诉说着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史、社会史和经济史。    模块化的设计强调对各类功能空间进行类型划分,将相同功能的空间组织在一个单元内,通过单元模块化集成的组合方式实现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转变。各单元模块如同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器零件,强调空间使用的标准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以及各类管线和设备的集中布置。菲利普斯大学附属医院一期建设具有如下特点:在结构方面,建筑以纯粹的支撑柱和预制构件作为支承结构(图5),并按照格网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和单元模块的累加(图6),垂直交通均匀布置于格网系统中,与水平交通共同构成建筑空间最基本的主体框架在形态方面,建筑外露的结构框架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立面格网;在材料方面,建筑的承重结构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墙体和立面则采用预制的框架构件(合成材料、玻璃);在弹性设计方面(图7)。建筑可通过加减模块对功能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建筑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极好的扩展性,可通过不断扩建实现未来功能扩充的可能。。

    一、强调“模块化”弹性发展理念的一期建设    一期搬迁工程于1984年完成,涉及大部分医疗部门和临床医学机构,使用面积达60000㎡。20世纪80年代正是德国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飞速增长,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更着意于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模块化的设计、技术设备的外露、预制构件的运用……一期工程与其被称作“建筑”,不如冠之以“展品”更恰当,它完全是一件“工业技术革命的展品”,向人们诉说着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史、社会史和经济史。    模块化的设计强调对各类功能空间进行类型划分,将相同功能的空间组织在一个单元内,通过单元模块化集成的组合方式实现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转变。各单元模块如同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器零件,强调空间使用的标准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以及各类管线和设备的集中布置。菲利普斯大学附属医院一期建设具有如下特点:在结构方面,建筑以纯粹的支撑柱和预制构件作为支承结构(图5),并按照格网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和单元模块的累加(图6),垂直交通均匀布置于格网系统中,与水平交通共同构成建筑空间最基本的主体框架在形态方面,建筑外露的结构框架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立面格网;在材料方面,建筑的承重结构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墙体和立面则采用预制的框架构件(合成材料、玻璃);在弹性设计方面(图7)。建筑可通过加减模块对功能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建筑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极好的扩展性,可通过不断扩建实现未来功能扩充的可能。。

    一、强调“模块化”弹性发展理念的一期建设    一期搬迁工程于1984年完成,涉及大部分医疗部门和临床医学机构,使用面积达60000㎡。20世纪80年代正是德国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飞速增长,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更着意于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模块化的设计、技术设备的外露、预制构件的运用……一期工程与其被称作“建筑”,不如冠之以“展品”更恰当,它完全是一件“工业技术革命的展品”,向人们诉说着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史、社会史和经济史。    模块化的设计强调对各类功能空间进行类型划分,将相同功能的空间组织在一个单元内,通过单元模块化集成的组合方式实现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转变。各单元模块如同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器零件,强调空间使用的标准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以及各类管线和设备的集中布置。菲利普斯大学附属医院一期建设具有如下特点:在结构方面,建筑以纯粹的支撑柱和预制构件作为支承结构(图5),并按照格网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和单元模块的累加(图6),垂直交通均匀布置于格网系统中,与水平交通共同构成建筑空间最基本的主体框架在形态方面,建筑外露的结构框架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立面格网;在材料方面,建筑的承重结构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墙体和立面则采用预制的框架构件(合成材料、玻璃);在弹性设计方面(图7)。建筑可通过加减模块对功能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建筑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极好的扩展性,可通过不断扩建实现未来功能扩充的可能。。

一期建筑设计的灵活与弹性赋予了菲利普斯大学附属医院可生长的特性,也为医院二期拓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突出人本思想的持续发展理念的二期建设

医院的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完善与补充,其设计与建造于2000~2005年展开。20世纪的德国,工业技术高速发展。因此设计师利用技术优势采取了模数化的设计方法,当时的建筑设计更侧重于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追求,“众多经济、技术和美学方面的考虑塑造了人们所知的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塑造着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而当代建筑设计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则更多地注重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正如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所说,“人们总认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科技的发展和人的情感需求促进了医院的功能发展,而模数化的形式却束缚了建筑师的思想,导致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期工程设计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从理解人的动机入手进而塑造形式”。

1、 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 二期工程为妇女儿童康复中心,包括妇产科、儿科、皮肤科门诊等功能部门。基地北高南低,高差约15m,建筑地上2层、地下3层,主入口位于北侧。首层主要为入口门厅和儿科病房;二层为妇产科病房;地下一层为妇产科、儿科、皮肤科门诊、放疗区和科研区;地下二层为手术急救区、lCU、血库和血液研究区;地下三层为药库和中心供应室。

二期建筑中间部分贯通两层的中庭在视觉上清晰地表达了门诊的组织结构,体现出建筑的使用效率。医患及探视者在此通过水平交通体系(围绕在中庭周边的开敞走廊)到达每层功能区,或通过垂直交通体系直接到达各层功能区。二期建筑通过南、北两道水平连廊与一期相连,形成连续、流畅的功能组织流线。

2、功能与形式的“人性化”体现 设计将联系紧密的功能集中设置,以有效缩短交通流线,达到快速开展治疗的目的(图8)。由于门诊患者对放疗区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门诊部与放疗区同层(地下一层)设置,放疗区居中,妇产科、皮肤科与儿科门诊围绕其布置。

一、二期的手术室同层(地下二层)相邻布置,通过水平连廊进行联系,在紧急情况下,可相互“借用”。lCU病房与手术室设于同层,便于术后病人转入ICU病房,同时也利于lCU病房的患者被快速地送入手术室抢救。难产产房与ICU同层,位于妇产科lCU和儿科lCU之间,便于高危产妇和非健康婴儿能够被迅速地送入相应的ICU病区接受护理治疗。

德国。

二期工程的设计还强调对使用者需求的人性化满足。中庭改善了门诊区的空间环境,在将周围各部分连为一体的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令人轻松愉悦的休憩空间。中庭内设有各式小型商铺(花店、便利店、礼品店等)和舒适的等候空间。一、二期工程问的连廊内还设有咖啡厅和儿童游戏天地,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强了中庭的人性化特征。

托儿所的设置是对原有任务书建设内容的补充,建成后为整个医院(一、二期门诊)服务,因此设计师将其设在一、二期建筑的连接部位,方便探望病人的年轻家庭将小孩暂时寄托于此。

儿科双人病房的尺寸为4.8m×5.4m,空间更加宽敞、舒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床呈对角布置,方便儿童进行交流,同时也使其各自拥有较为私密的空间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床头处的垂直设备带安装了各种多媒体设备,以满足儿童的娱乐需要(图9)。

护理单元为“回型”平面,病房设于外环,医护办公、科研和医疗服务用房围绕中央采光天井布置。所有病房均拥有良好的采光与开阔的视野,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及压力的缓解。

U型交通流线缩短了护理距离,极具亲和力的开敞式护士站面向病房而设,便于监护(图10)。立体而又细致的户外环境设计(如户外的儿童活动设施、屋顶花圜的活动天地簿)为儿童嬉戏玩耍提供了贴近自然的空闻环境。为充分利用色彩的感染力,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丰富而又温馨的色彩——黄色的墙面、蓝色的地面、暖色调的木质家具、橙色的饰板等,使得空间充满了趣味和生机。

德国。

手术区的布局紧凑有效。麻醉室,医护洗消室和操作室设于手术室前部,医生、术前病人、术后病人可经由各自的出入口进出相应的辅助用房。每两个手术室共用一问洗消室和操作室,但各自拥有独立的麻醉室,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手术室使用效率的提高。手术室后部设有无菌物品储存柜和洁净物品专用通道,无菌器械和敷料可由下一层中心供应室经洁净物品通道快速送至储存柜供手术时使用。

医院的物品和医患流线组织模式与我国洁、污走廊的划分模式不同,在这里,医患与密封包装的污物合道而行,而洁净器械、敷料则与前者“各行其道”,确保其洁净度不受影响。这一差异源自污物处理技术水平与管理要求的不同,在该院,污物只有经过严格的密封包装后才能运出手术室。手术室医务人员工作空间的装修与家具采用明亮的黄色。因为研究结果表明,黄色有利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健全并改善大脑功能。设计师通过对色彩的精心搭配。为医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有助于其缓解由高强度的工作引发的烦躁情绪,提高工作效率。

护士站位于病房区的中央,面向lCU病房设置,病房面向护士站一侧的墙面与病房之间的墙面上都开设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方便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24小时监护。 由于建筑比较通透,强烈的风焉会对其产生影响,尤其对建筑地上的病房层影响更大。因此医院病房层部分的立面设计为内、外两层,外层立面为玻璃幕墙,新鲜空气可在两层立面之间流动,并能够被机械地加以控制。即使在暴风雨天气,病房依然能够获得自然通风。因此内层立面的窗户可一年四季地开启,患者的健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面向南面的Lahn山,二期门诊坐落于绿树成阴的坡地之上,毫不张扬的体量使整个建筑融入群山之中,谦逊两富有个性。相对于背景的群山,它的开敞和轻盈给人一种自然流动的印象。通透的中庭使得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设计师将外部空间引入,作为室内外空间的延续和补充。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又使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改善了整体空间的环境质量,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从而获得感情和心理上的和谐与平衡。

启示

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与更新设计理念是实现建筑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菲刹普斯大学附属医院一、二期建筑设计理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一期建筑关注功能与技术,注重医院建筑布局的灵活和弹性。为医院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二期建筑则是在一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满足功能与技术要求的同时,更追求对人的精神与身心体验的满足。尽管两期建筑设计处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但一期建筑赋予了医院可生长的特性,有助于建筑师根据各部分及其相互间的功能关系优化平面组合,使得一、二期建筑形成了“在变化中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据我国国情,对现有医院的改扩建将成为医院建设的重点。